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贾话连篇”,今天的话题是由一则“喜报”引起的。
10月10日,兰州兰石医院内部群贴出一张“喜报”:
![]()
“热烈祝贺我院9月门诊7577人、手术426台!”
标点符号还没落地,截图先被网民送进热搜。网友神评:别人发喜报是发糖,医院发喜报不啻于发刀。
喜报这种玩意儿,本来专属于“谁家孩子考上清华”、“谁家楼盘一小时售罄”等等。一旦跨界到救死扶伤的地盘,味道瞬间感觉不对了。
有患者当场破防:“我捂着肚子挂急诊,原来是在给院长刷业绩?”
更尴尬的是,兰石医院不是第一次“翻车”。
2021年,深圳二院祝贺胸外科手术破千台;
2022年,台州中心医院庆祝急诊破200万……
前辈们已经踩过的坑,兰石医院非要再踩一遍,还踩出了节奏感。
舆论炸锅后,院方的危机公关堪称反面典型案例:院方声称是新员工,不懂规矩,擅自发出的。
贾哥看,这可谓“临时工”背锅的升级版。
16日,兰州市卫健委宣布“介入调查”。
调查什么?贾哥希望
——查这张海报谁签字、谁打印、谁发朋友圈?
——查7577次门诊里有没有过度医疗?
——查426台手术有没有“顺路”切点不该切的?
毕竟,公众最期待的答案,往往不在通报里。
参照2022年台州案例,调查结论大概率是“表达不当、已批评教育”。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兰石医院在官网挂着自己的愿景:“患者至上,仁心仁术。”
可“仁术”一旦绑定“人次”,就像把听诊器接上了POS机。
贾哥不客气地说,兰石医院的宣传语,就像一封写给资本的请柬,却忘了患者还在门口疼得直不起腰。
《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令禁止宣传诊疗量、治愈率,但只约束“对外广告”。
于是医院玩起猫鼠游戏:官网、公众号不敢写,就扔到员工朋友圈,让“喜报”由内向外吹。
监管像一把手术刀,刀口永远慢半拍。
建议卫健委直接给“内宣”也上一把止血钳:谁敢把诊疗量当鞭炮放,就按违规广告罚到怀疑人生。
贾哥因为做这期节目,专门查查国外医院怎么“报喜”?
比如,美国克利夫兰诊所每年也发“喜报”,但主打的是“术后30天再入院率降到3%”“院内感染率低于国家标准”。
患者一看:哦,原来把我安全送出院,才是他们的喜事。
德国夏里特医院更绝,门口大屏实时滚动“今日成功出院43人”,注意关键词——“出院”。
兰石医院要是把“9月成功让7266人健康走出医院”做成海报,估计不但没人骂,还要被夸“。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诊疗量”,而是“治愈率”。
如果把“住院人次”列为第一指标,就等于默许医生把感冒聊成肺炎;
如果把“手术台数”当勋章,就等于鼓励“阑尾买一送一”。
解决方案说来也简单:
一句话,让医生把“刀”对准病灶,而不是对准患者的钱包。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才是“医者仁心”的最高境界。
我是贾话连篇,一个笑着骂人,哭着讲道理的中年男人,如你喜欢这种风格,请关注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