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抗体”这一名词或许经常出现,那么,抗体是什么?它具体长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抗体?
抗体,也叫做免疫球蛋白(Igs),是一类由浆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外来抗原,从而中和病原体,促进吞噬清除,激活补体系统,帮助机体有效抵御各类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病原体。
抗体从何而来?
抗体主要由B细胞产生。未成熟的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其表面表达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BCR)。当外来抗原进入体内,被抗原呈递细胞(APCs,如树突状细胞)识别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活化的B细胞可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迁移到骨髓或炎症部位,持续分泌大量高亲和力的抗体。
抗体是如何捕捉抗原的?
抗原是能够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触发免疫反应的分子,多为蛋白质、多糖或脂质。大多数抗原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外来蛋白或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抗原分子中被抗体识别结合的特定区域称为表位。抗体的可变区内的互补决定区(CDRs)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与抗原表位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种结合通常具有高特异性和可逆性。
![]()
抗体长什么“样子”?
抗体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组成,通过二硫键相连,形成对称的Y形结构。重链分子量约50 kDa,轻链约25 kDa,二者均包含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
![]()
重链是抗体类别的决定因素,哺乳动物免疫球蛋白重链分为μ、γ、α、δ和ε五种类型,分别对应IgM、IgG、IgA、IgD和IgE抗体。μ和ε链各含一个可变域(VH)和四个恒定域(CH1-CH4),而γ、α和δ链含一个VH和三个恒定域(CH1-CH3)。VH域与轻链的可变域(VL)协同形成抗原结合位点。
![]()
图片来源于Abcam网站
轻链分为κ和λ两种类型,每种含一个可变域(VL)和一个恒定域(CL),通过二硫键与重链的CH1域共价连接。重链和轻链可变域内的三个互补决定区(CDRs)是表位识别的关键结构基础。
抗体可经蛋白酶酶解为两个主要功能片段:抗原结合片段(Fab)和可结晶片段(Fc)。
Fab:Fab片段由一个完整轻链与重链的VH和CH1域组成,负责抗原结合,一个IgG分子有两个Fab片段,可结合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表位。Fab区域包含抗体的可变区,是决定抗体特异性的核心因素。
Fc:Fc片段由重链的CH2和CH3域(对于IgG、IgA和IgD)或CH2-CH4域(对于IgM和IgE)组成。与Fab不同,Fc不直接结合抗原,而是通过与细胞表面Fc受体(如FcγR、FcεR)或补体蛋白相互作用,介导抗体效应功能,如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调理吞噬作用。Fc区域的结构和糖基化模式显著影响抗体的体内半衰期、生物分布和效应机制,Fc工程已成为治疗性抗体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抗体的用处有哪些?
Fab区域负责:
抗原识别与结合:Fab片段内的CDRs特异性结合病原体表面的抗原,包括细菌、病毒和环境抗原。
病原体中和:抗体通过阻断病原体表面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阻断毒素的活性位点,防止细胞入侵,为感染和毒素介导损伤提供即时细胞外防御。
Fc区域负责:
效应细胞激活:Fc区域与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FcRs)结合,触发吞噬作用、脱颗粒和细胞毒性反应,直接清除抗体包被的病原体或感染细胞。
补体系统激活: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Fc区域招募补体成分C1q,启动经典补体激活途径及其相关级联反应。
调理吞噬作用:抗体通过其Fc区域“锚定”在病原体表面,随后Fc域与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的FcRs结合,显著增强调理病原体的识别和吞噬清除效率。
抗体的同种型有哪些?
在哺乳动物中,免疫球蛋白根据其重链的恒定区分为五种主要类型:IgG、IgA、IgM、IgD和IgE。每种抗体类别在结构、聚合状态和效应功能上都有显著差异,这种多样性由B细胞成熟过程中的类别转换重组决定。每种抗体同种型的关键结构和功能特征如下:
![]()
(一)IgG
IgG是血清中最丰富的抗体类别,约占总免疫球蛋白的80%,以单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150 kDa,由两个相同的γ重链(每个约50 kDa)和两个相同的轻链(每个约25 kDa)组成。IgG进一步分为四个亚型(IgG1-IgG4),提供长期保护性免疫,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功能上,IgG能够中和细菌和病毒病原体及其毒素,激活补体级联反应,并与Fcγ受体(FcγRs)结合以诱导吞噬作用或ADCC。此外,其Fc区域促进胎盘转移,为胎儿和新生儿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二)IgA
IgA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液中,浓度相对较低,但在胃肠道、呼吸道和母乳等黏膜分泌物中是主要免疫球蛋白,主要以分泌型IgA(SIgA)形式存在。SIgA由两个IgA单体通过共价键与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的分泌成分连接而成的二聚体,形成黏膜表面的关键免疫屏障。IgA有两个亚型,IgA1和IgA2,其中IgA1约占总IgA的85%。其主要功能是在抗原和微生物入侵下层组织之前结合并聚集它们,在黏液层中捕获病原体,促进在黏膜分泌物被排出时将其清除。
(三)IgM
IgM是在初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第一种抗体,以五聚体或六聚体形式存在,由IgM单体通过二硫键和J链交联而成,分子量约900 kDa。五聚体结构赋予IgM10个抗原结合位点,使其具有非常高的抗原结合亲和力。IgM能够高效激活补体系统,通过结合C1q蛋白启动经典补体途径,在感染的早期阶段发挥关键的防御作用。
(四)IgE
IgE是血清中浓度最低的抗体,以单体形式存在,具有ε重链。其Fc区域包含一个高亲和力结合位点,能够牢固地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的FcεRI受体。特定抗原与IgE的交联会触发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从而引发I型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反应。
(五)IgD
IgD在血清中的浓度非常低,以单体形式存在,具有δ重链。IgD具有较长的铰链区,使其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水解,导致其半衰期较短。血清IgD的功能尚不清楚,但膜结合型IgD(mIgD)与IgM共同表达在成熟B细胞的表面,形成B细胞受体(BCR),参与调节幼稚B细胞的激活。在抗原刺激后,B细胞表面的IgD表达会下调。
五类抗体在血液中的动态分布是怎样的呢?
(一)动态变化
IgM:合成始于胎儿晚期,出生后迅速增加,是早期感染的诊断标志物。
IgG:合成始于出生后约3个月,到3-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IgA:产生从出生后4-6个月开始,逐渐增加。
(二)代谢差异
IgG:半衰期最长(20-23天),提供持续保护。
IgA:半衰期约6天。
IgM:半衰期5-10天。
IgD:半衰期约3天。
IgE:半衰期较短,具体因个体差异而异。
参考资料来源:
Janeway:The Immune System in Health and Disease. 5th edition.
https://doi.org/10.18231/j.achr.2021.001
“小药说药知识文库”已落户知识星球,持续更新最新生物医药、免疫学、肿瘤学相关知识内容,加入可免费下载最新内容的精选PPT,加入方法在知识星球APP搜索“小药说药知识文库”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小药邀请你到知识星球一起学习!
公众号已建立“小药说药专业交流群”微信行业交流群以及读者交流群,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加入,入行业群请主动告知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