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英是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原名项德隆,1898年5月出生在湖北武昌县一个职员的家庭里,其祖籍是武昌舒安乡项家村。项英的祖父因会种花、植盆景,由乡下搬到了武昌城涵三宫落户,以种植花卉为业,当地人曾称他家是“项家花园”。项英的父亲项天卫是县里管理钱粮簿册的职员,项英母亲夏氏生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项英排行老三。
![]()
项英12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家境恶化。不得不放弃读书开始工作。15岁时考入武昌城模范大工厂(纺织厂)当学徒。三年满师后,成为厂里的正式工人,从此开始自发地从事工人运动,经常化名“夏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入党时便用化名与本名合起来为“项英”。随后来到中央苏区,并担任重要职务,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之后,任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三年游击战中红军职务最高的领导人。
![]()
在留守苏区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中,项英等率领的这支队伍,与中央失掉联系、国民党军持续“清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紧紧依靠群众,恢复基层组织,及时调整策略,变换斗争方式,领导赣粤边游击区军民作殊死斗争。曾将游击战术编成歌诀,教育红军游击队提高斗争艺术,巧妙地与敌周旋,灵活地打击敌人。和各游击区指战员共同努力,保持了南方游击区革命支点,保存了革命骨干,受到了上级高层领导的高度评价,在这三年中,项英有一名贴身警卫人员名叫丁上淮,一直跟随着他,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岁月。
![]()
丁上淮,1912年出生于江西兴国永丰乡壕溪村一个贫农家庭,十岁前读过几年私塾,后在家务农,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后,他加入了当地苏维埃农民协会、贫农团等秘密的群众组织和少年先锋队,随后入团并参加红军,一开始是在兴国补充师三团,红三军团军团部保卫队、中央通讯社交通大队三中队、中央军委总部特务队任战士、班长。
![]()
兴国永丰乡壕溪村
主力红军长征时,根据上级的指派,丁上淮留守苏区打游击,本来一开始他并不认识项英,1935年3月,留守苏区的形势恶化,只好突围到赣粤边游击区的油山一带,丁上淮是跟随司令员蔡会文一队从仁风山区突围出来,恰好碰另一路化装成商人模样来到这里的项英,他突围的时候,身边的一名警卫员牺牲,于是,上级决定调丁上淮担任项英的警卫员,从此,在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丁上淮一直担任项英的警卫员,一直在他身边工作,3年中,他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在不停地同国民党的残酷“清剿”斗争中,象“野人”般生活,度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历经过数不尽的艰险。
![]()
丁上淮担任项英警卫员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分散行动,项英带领少量的人往赣粤交界处的“大梅关”转移,这里是五岭之一,绵延百里,峰峦耸峙。敌人在这里的交通要道上驻了不少的兵力,因此,只能晚上行动,白天躲藏在草丛中隐蔽。
![]()
好不容易队伍来到了北山,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山高树大,林密,在里边走上一、两天也见不到一户人家,他们在那里住了半年多没有见到过老百姓。油山和梅山虽不像北山那样荒凉,但因更加接近敌人,有屋也不敢进住。丁上淮跟着项英在这里的两年零四个月没有住过房子,生活是十分艰苦的,吃住问题更大,生病无药医,文化生活就根本谈不上,走路都要十分小心,说话、咳嗽都不能传出声音来等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还是精神饱满,十分乐观的。
![]()
丁上淮每次行军走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搞东西吃了,有一次刚到一个山头的小村子边,就听到村外枪声大作,敌人开始围捕搜山,原来是一位游击队的事务长在头天出去买菜时被敌人跟踪,敌人知道可能有领导会来这里,于是就派部队围攻这个村子,此时,正在弄饭吃的几个警卫员,一听见枪响,赶紧背上行李撤退,项英一行终于冲出去了。
![]()
但由于他穿了大衣,敌人知道这是大干部,于是便用密集火力向他们进行袭击,幸好,很快就转到一个土岗后面脱离了危险。但是张德胜、丁上淮几个警卫员,听到枪声后,去收拾东西走在最后面,张德胜不幸中弹倒在水田里爬不起来,这时丁上淮刚伸手去拉他时,他即举枪将自己打死了。他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死呢?因为敌人离他们太近(约四五十米远)而且他的右腿已被打断,身上东西背得多,又掉在水田里,自己是知道无法跑得掉了。因此,情愿自己打死也不愿活着被敌人活捉。
![]()
张德胜牺牲时丁上淮夺得他的枪赶上项英,向他报告:“张德胜同志牺牲了”时,他先不相信,当拿出他那支二十响驳壳枪交给他看时,他即十分难过的半响才说出一句“这是个好同志!一定要反动派偿还这笔血债!”并且要同他大家一起赶回去把张德胜同志的尸体夺回来掩埋好。
![]()
在深山里打游击的日子,由于敌人严密封锁(包括食品、布匹、药品、书报等的封锁),衣服紧缺,冬天只穿着仅有的两件单衣和一件夹衣过冬。项英两个警卫员好轮换着洗衣服,棉衣、棉裤就根本不敢想了,三人盖的是一人一条夹被。夏天还勉强可以。冬天,只好3个人挤在一起,把被子横着重叠起来盖。
![]()
那时,红军游击队经常缺粮,吃不饱饭。在这种情况下,警卫员总是想方设法弄点“副食品”给项英吃。如石鸡(石蛙、田鸡)以及好吃一点的野菜、野果等。但弄来了,他总是不肯一个人吃。不仅如此,他还常常是饭没有吃饱就不吃了,有意留给身边的人员多吃一些。他说:“我少吃一点没关系,你们不吃饱不行,因为你们经常要走路、爬山”。
![]()
当然,这些生活困难还算不上什么,最危险的是队伍中的叛徒,搞得不好真的会一网打尽,当时,因为他们与中央失去联系,有一次一个人以“湘赣省委”负责人的名义写来一封信,该信是用原在中央苏区瑞金时规定的暗号来进行联系的。信中的内容是要项英、陈毅等全体负责同志去大庾城商讨工作。对此,一开始大家对信深信不疑,非常高兴,大家一致同意赶紧过去,这一天恰逢项英拉了几天肚子,行动不方便,陈毅代表他到大庾城,见这个省委负责人。项英则留在距离县城三十华里的斋坑等候好消息。
![]()
没有想到的是,这正是红军原高级将领、大叛徒龚楚设下抓住项英、陈毅的圈套,由于李品仙、陈海、黄亚光相继叛变,供出赣粤边特委的活动情况,他觉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但要在茫茫大山中抓到项英、陈毅谈何容易!大军屡次篦梳式搜山都未奏效。这次龚楚指派陈海谎称中央来人,写信给项英、陈毅,让他们到大庾城碰面,还派密探对梅岭斋坑附近的地形作了详细侦察,做好了武装包抄特委机关的准备。后来,识破了敌人的诡计,警卫员们掩护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安全脱险,尽了警卫战士的责任。敌人还在茅草上放一把火,火迎着风势,呼呼燃烧起来。正当万分紧急的时候,忽然天上乌云翻滚,狂风大雨,雷鸣电闪,不一会儿,把敌人点燃的火都给淋灭了。
![]()
敌人烧山处
丁上淮在这三年游击战争中,跟随项英出没于深山老林,历尽艰难困苦,较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直到1937年,项英去延安后,丁上淮被派到“抗日义勇军”支队任党总支书记。从此离开了项英,这期间,因扩军成绩显著,受到赣南特委通报表扬。后他担任新四军连指导员、总金库代理主任、总务科副科长、师供给部出纳科主任、发行局任提款员,转运站主任、运输科副科长等职务,因指挥出色,荣立二等功一个,三等功两个。建国后,丁上淮先后担任云南盐务局处长,银行人事科长、出纳科长、省工人疗养院任院长,成为一名县团级领导干部。本文参考资料:丁上淮著《游击战争的好领导项英同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