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官场,那可是个修罗场,狠人多如牛毛。但要说谁活得最明白、结局最好,我提名商辂。
他牛在哪?这么说吧,明朝276年,科举考试里最顶级的荣誉叫“三元及第”,也就是乡试、会试、殿试全考第一。这难度,比今天咱们连续中三个彩票头奖还低。整个大明朝,就他一个人办到了。
![]()
就这么个学神,官场之路却走得比谁都险。他辅佐了四代皇帝,当了19年的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手握的权力大到能让人生、让人死。可他偏偏一个政敌都没杀。
最绝的是他退休后。当年跟他斗得你死我活的政敌刘吉,提着二十份礼物上门拜访,本想缓和下关系。结果门一开,好家伙,商辂的儿孙乌泱泱站了一院子,二十份礼物,根本不够分!刘吉当场就感慨了:“老哥你这辈子没下狠手杀过人,老天爷给你的福报太厚了!”
![]()
一个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里坚持“不杀人”的宰相,是怎么活成传奇,还给子孙挣下了滔天富贵的?这故事,比电视剧精彩,咱们慢慢品。
![]()
商辂的人生开局,就是一部“学霸碾压记”。
1414年,他出生在浙江淳安,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小就是街坊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五岁能写诗,七岁能作对,神童的名号早就传开了。21岁那年,轻松拿下浙江省乡试第一名,成了“解元”。
![]()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一路青云直上,结果,现实给了他两记响亮的耳光。接下来的全国会试,他连续两次名落孙山。这打击,搁谁身上都得怀疑人生。可商辂不,他回家一头扎进书房,又是整整十年。
十年磨一剑,再次出山时,他已经31岁了。正统十年,他一举拿下会试第一“会元”,接着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又夺得第一“状元”。 “解元、会元、状元”集于一身,明朝唯一的“三元及第”就此诞生。
![]()
这有多难?简单说,乡试的淘汰率超过90%,会试更是全国学霸精英的角斗场,录取率不到5%。殿试,那不光看文章,皇帝还得亲自面试,看你的长相、气质、谈吐。
商辂的殿试策论叫《安边策》,讲的是怎么稳固边防。别人都说要练兵、要铸炮,他却大谈“守边必先安民心”,说白了,就是搞好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边疆自然就稳了。这种不尚武力、只讲仁政的思路,一下就说到了明英宗的心坎里。加上《明史》记载他“丰姿瑰伟”,人长得又高又帅,当场就被皇帝留在身边,当了“展书官”,也就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和顾问。
![]()
科举的成功,只是他人生传奇的开始。真正厉害的,是他把书本里的仁义道德,活学活用到了吃人的官场里。
明朝的官场,就是个巨大的绞肉机。皇帝多疑,宦官专权,文官内斗,今天你还是座上宾,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商辂能在这种环境里当19年首辅,靠的不是手腕有多硬,而是心有多仁。
![]()
他的为官之道,可以总结为“三不杀”:不杀直言进谏的、不杀斗倒自己的政敌、不杀嚣张跋扈的宦官。
先说不杀谏臣。1449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带兵亲征,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俘虏了。消息传回北京,朝廷乱成一团,有大臣吓破了胆,主张迁都南京逃命。
![]()
当时只有35岁的商辂,官位还不算高,却第一个拍案而起,力挺兵部侍郎于谦死守北京。他大声疾呼:“谁敢提迁都,就该杀头!”他还给于谦出主意,搞心理战,重金悬赏瓦剌首领也先的项上人头。这一系列操作,硬是把人心稳住了,也为后来的北京保卫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再说不杀政敌。1457年,被俘的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因为商辂是前任皇帝景泰帝提拔的,新账旧账一起算,他被政敌石亨等人诬陷入狱,最后被贬为一介平民。
![]()
从内阁首辅到普通百姓,这落差,足以让任何人心理扭曲。换了别人,肯定会想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商辂回到老家淳安,没半点怨气。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为乡亲们修了上百里的山路;又建了一座“仙居书屋”,让读不起书的穷孩子免费上学。
整整十一年后,新即位的宪宗皇帝想起了他,又把他请回了京城,官复原职,重入内阁。东山再起后,他手握大权,可当年那些陷害过他的人,他一个都没动。这种气度,让整个朝堂都为之折服。
![]()
最后是不杀宦官。成化年间,大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设立“西厂”,搞特务统治,比锦衣卫还恐怖,搞得“刑赏由直,生杀在直”,连皇帝都快被他架空了。满朝文武,人人自危。
1477年,64岁的商辂挺身而出,联合百官,一口气罗列了汪直的十一大罪状,摆事实讲道理,最终逼得宪宗皇帝下令,废除了西厂。可没多久,汪直卷土重来,重新得势。商辂一看,知道这事已经不可为,再斗下去就是两败俱伤。他没有选择死磕,而是哈哈一笑,递上辞呈:“道不同,不相为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
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智慧,让他在英宗、代宗、宪宗三朝的政治风浪中,始终屹立不倒。 他用一颗仁心,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危机,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为他传奇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
商辂的仁厚,最终换来了最丰厚的回报。
![]()
他退休回乡后,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政敌刘吉带着二十份厚礼登门,结果发现商辂的子子孙孙多到礼物都不够分。刘吉那声“你不妄杀一人,老天报答得太厚了”的感慨,绝不是客套话。
据记载,商辂73岁时,已经五世同堂,一大家子人和和美美,成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
这背后,是他对家族严格的教育。他亲自撰写了《商氏家训》,里面有句话特别有智慧:“利不可独占,谋不可众知。”意思是,好处不能一个人占完,计谋不要搞得人尽皆知。他的孙子辈里,有七个人考中了进士,曾孙商汝颐做到了广东参政这样的高官。可他们家,住的还是老宅子,门前冷冷清清,跟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低调得不像话。
商辂自己,退休后也没闲着,在家乡办学、修路、赈灾,用自己的影响力继续造福一方。
![]()
他当政时种下的善因,在他身后也结出了善果。那些被他保护过的官员,比如钟同、章纶,后来都成了朝廷的栋梁。他曾对副手刘吉说:“天理是会循环的,那些靠杀人上位的人,最终都会祸及子孙。”这句话后来一一应验,明朝那些权斗高手、心狠手辣的阁老,后代大多迅速衰败,唯有商辂的家族,绵延兴旺。
他去世十年后,他曾经教导过的学生明孝宗,追赠他为“太傅”,谥号“文毅”,这是文臣极高的荣誉。《明史》对他的评价更是高到离谱:“贤佐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直接把他和明初的“三杨”这样的贤相并列。
![]()
纵观明清两代,一共出过134位首辅,能像商辂这样,既得善终,又子孙显赫的,只有9人。
商辂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在最黑暗的环境里,坚守人性的光辉,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顶级的智慧。他的“三元及第”是科举史上的神话,但他19年不杀一人的仁心,才是比神话更耀眼的丰碑。
![]()
当成化朝那些不可一世的权臣在史书里化为尘埃时,商辂祠堂的香火,至今仍在淳安的山水间袅袅升腾。
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心最狠的那个,而是心最暖的那个。
仁心,才是在这乱世里,最硬的底牌!
![]()
参考文献:
国学网《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
翁福清《商辂生平事迹考略 》
杭州文史网《千载高风有几人——“三元宰相”商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