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脉与当代画境——史如源艺术的多维解读学术研讨会伴随着由天津美术馆、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天津晴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苍羽载春——史如源画境中的万物交响”特展的盛大开幕同步进行。
作为展方,主办方旨在以史如源先生艺术为纽带,串联津门美术界权威力量,从笔墨技法、学术定位到文脉传承展开深度对话,为津派艺术研究与普及注入新动能。研讨会汇聚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馆、天津文史研究馆等十余所权威机构的行业大咖,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从笔墨技法、学术作品,探讨到历史定位、文脉传承,现场掌声此起彼伏,对史如源先生艺品与人品的赞誉声不绝于耳,更让津派艺术的传承脉络愈发清晰。我们也希望通过研讨会,让“展览不止于看,更在于读懂”——通过专业对话挖掘史如源艺术的深层价值,为大众理解传统艺术“活态传承”提供学术支撑。
从艺品到人品,解锁史如源艺术的多维价值
![]()
本次研讨会主持人、天津市河东区美协副主席
李大光
“苍羽载春——史如源画境中的万物交响”展览是一场以万物生灵为笔、以天地气韵为墨的艺术盛宴,我们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史如源》的发布,更让我们通过史如源的笔墨,听见了传统文脉与当代精神的交响共鸣。史如源的花鸟艺术,既是草木翎羽的生命礼赞,更是对中华写意精神的当代表达。其笔力如金石铿锵,墨韵似云水流转,在疏密虚实间构筑起一个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先从史如源的笔墨技法,到他的学术作品,以及其历史定位来进行发言。
![]()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书平
首先我代表天津市美术家协会,感谢今天到场诸位的天津国画界老前辈、同仁们、朋友们。在百忙之中,参加了史如源先生的这个作品展的开幕式,又共同来参加这个史如源先生的艺术研讨会。我们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读史如源先生作品,并进行艺术研讨。史如源先生的作品。他作为我们津派美术,特别是我们天津的花鸟画创作,它之所以这些年来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管走到哪里,一说起天津,在我们全国的美术界,都公认的,天津的花鸟画。特别是小写意花鸟画,在全国可以说是是产生着这是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全国的美术界获得了好评。这里面我们以十分崇敬的心情,来感谢感谢史如源先生为我们花鸟画创作所做出的贡献。拜读了史如源先生作品,我自己的感觉,他有着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
![]()
我们大家都知道国画、写意画,特别是花鸟画,大部分就是用浓淡墨,用中国的浓淡墨去构图。去描绘这个画面。那如何用色彩去与墨色相结合?我觉得史如源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中国花鸟画创作,闯出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他是以色去助墨,以墨去显色。在他的作品当中,他巧妙的将色彩绚丽表现出来,把我们的美丽的大自然,把我们美好的生活。用他那绚丽的色彩、清新的色彩。展示给我们。我本身也是从事花鸟画的,长期有幸和史如源先生,有机会经常在一起,我们去互相的探讨。从史如源先生的身上,使我看到了我们中国花鸟画如何去继承,如何去创新,特别是如何用花鸟画描绘我们的新时代。所以我觉得史如源先生正是他这种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使他的花鸟画给人以清新震撼。
让我们观众,在画作的面前去思考,去学习。一方面也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如何从史如源先生的花鸟画当中去汲取:从花鸟画创作当中去表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今天来共同来探讨史如源先生的作品,他的艺术风格,通过我们的艺术研讨,将会更加激励我们全市的广大美术工作者们。在我们花鸟画创作上,不断地继续,去攀登我们的艺术的高峰。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贾宝珉
![]()
今天有幸参加史如源的画展。如源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先说如源的人品,他做人非常严谨、朴实无华,对人非常中肯。我们在一起几十年,对问题的研究讨论,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矛盾,而且我们之间能够互相谏纳。对画上的问题,我们之间能够一针见血批评,从不虚无夸奖。有问题、有矛盾,有不足之处,他都与你明白直说,从不隐晦。所以说在待人上,朴实无华,也是他一生的做人标准。另外从画品来说,他的画严谨,就跟他做人一样,你看他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一些事情处理,他做的特别完美。所以他对自己作品也要求特别完美,结构处理上,他都能够做到笔笔落实,而且除了笔墨技术之外。他更要求画要有意境。我们看到每幅作品,他都有自己的意象。他的画作表现不是单纯事物的描写,而是通过对一些事物的描写,表达他自己对事物、对人生的感悟和感触。史如源的画,也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在我们几十年的相处当中,我从他那里学习了很多东西。他在对我及我的画作上,有什么问题,他都直抒己见,所以我们在一起待了几十年,能相处这么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诚恳。我们之间在沟通上,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想法,在互相学习中,都有很好的收获。另外,以前我们几个人(贾宝珉、史如源、阮克敏、郭书仁)在一起绘画的事情,活动安排各项准备工作,都是他为我们提示。何时办何事,他记得清清楚楚的,也是我们的依靠。在绘画、办事上,给我们这个团体很大的帮助。在这次如源的作品展览上,也想起了多年在一起时,他的帮助。这次展览也是对史如源的一个很好的纪念。
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院教授,中国书画报社社长
路洪明
就我的理解,史如源先生的绘画艺术应该纳入到天津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当中来看。他不是单纯的一个花鸟画家,他是整个天津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当中的一份子。就从全国,之所以天津的中国画,天津的花鸟画产生这么巨大的影响,它是一代一代天津的这些艺术家,一个汇集的成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艺术探索的角度来丰富它,充实它,从而产生一个距离。让全国的人知道天津的花鸟画,使天津的中国画有影响力。
![]()
看今天的展览,它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史如源先生从艺术探索、到教学、到他做科研的一个反应。我们看到的是画,实际画的背后,不单纯的是把画,画出来的技法,而是他艺术人生的一个整体的反应。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史如源先生的成长轨迹:他从求学到任教。到艺术探索,它是比较完备的。
今天举办这个展览,通过这些作品,做一个研讨会。通过不同的艺术家、理论家,各个角度的解读来反映史如源先生的艺术风格、艺术面貌。同时也会为天津的中国画发展,天津花鸟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书画报对于天津我们中国画、花鸟画会全力的支持,去推送。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李毅峰
我看了那么多展览,今天看了史如源老师这么多作品,也是受益匪浅。我与史老师太熟悉了,过去在出版社的时候,我们经常接触。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现在的会议室后面挂的最大那幅画就是史老师的画。每当开会的时候,我都站在那看好半天。还有一幅就是王老师的画,就他们两位老师的画在那挂着。今天有幸来到这里,一个是缅怀史老师为天津绘画做的贡献。另一个也想借这机会,总结一下史老师在对津派绘画影响方面的一些作用。
史如源老师,我对他敬畏是什么呢?就是他应该是作为津派绘画的一个杰出代表性画家。从8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去世前的阶段,他是最早天津在全国打出影响的天津画家之一。当时贾老师、还有郭老师你们几位,在贵州办展,享誉全国,把天津的花鸟画影响也推向全国。所以至今津派画家典型的一种风格,就是小写意花鸟。史如源老师,是其中的代表性的一位。
他的画,今天展览看到面貌比较多,我只谈一点感受,就是他绘画当中的现实性。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有1000多年,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它表达的境界,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性的境界。它是一种哲学的,理念的,它是一种心理的,它是一种认知层面的东西比较多。而我们看史老师的绘画,既有传统的笔墨精神。同时呢,他又有对时代的生活体会。所以我们看他画的题材丰富,其实也是他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结果。宋人也曾经说过: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他对这种物像的观察,这种精谨不苟的精神。其实体现在史老师对艺术的这种执着,在学习和其教学的当中。他的绘画当中,既有生动的生气,又有他自身天分的灵气,他还有因美院教学而形成的一种规范气,一种程式化的东西。刚才路洪明也在说,就是他(史如源)是美院整体体系教学的一个方面。所以我觉得这是老师的一个优点。可以说就是他的继承和初心,既有传统的东西,同时他也在力图变法。
![]()
我给史老师有个想法,他是在变法的路上。你看他除了折枝之外,他包括对背景的渲染,包括他对石头的那种变化,包括你看这一面墙那些绘画的,他还有那种写生的味道。是现实感的东西。他对新时代的生活感悟,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生活的巨变对艺术家心境的这种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觉得研究一位画家,总结一位画家的高度,一定得把他的作品,得把他的经历,放在时代背景当中去看。去放在他自身的这个文脉的演化发展去看。同时呢,要跟地域的这种文化的发展综合起来,去分析一个画家,确定一个画家的历史地位。
从今天所展示的史老师的作品看,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的应该是太多了。前一阶段,天津画院开了一个津派美术研讨会,我们都去了。下一步我们也在跟他提,就是对津派绘画个案的研究,还要进一步的深入。我们津派绘画的特点在哪?它风格的形成的原因,我们在全国的影响。它的特征是在哪?需要通过一个个的个案研究,来丰富我们津派绘画的体系。史如源老师,我觉得应该作为一个津派绘画极具特征的个案,应该做下一步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也希望各位同仁,一起来关注津派绘画的研究和发展。关注我们天津美术在全国未来的一个地位,关注我们未来天津。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王振德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参加史如源先生画展,天津美术馆从展览的布置,解说词都非常到位。因为现在天津,正在这个深入的研究和弘扬津派文化。史如源先生,作为当代的花鸟画的大家,应该说是津派文化当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在史如源故世10年以后,举办这样大的画展,对他的艺术进行回顾。给他在文化方面的定位非常重要。我认为史如源是津派国画第四代标志性的人物。他在世的时候,与在座的贾宝珉、郭书仁、阮克敏,并称花鸟四家。这是对第三代人物的一个本土性的延续。我觉得国内外能够得到公认。在篆刻方面,他与在座的这个董鸿程、曲世林、穆奎信,在这个篆刻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史如源的画集有百余幅画的图章,受到老一辈的徐嘏龄、冯星伯、华非、张牧石,包括齐治源,这些篆刻家的影响。还有受龚望先生的影响,也能够看到。他的篆刻非常的突出。在书画方面,他的篆刻不亚于他花鸟画的成就。因为他花鸟画活动参加太多了,篆刻的这个影响被花鸟画所掩盖,所以史如源作为著名花鸟画的大家,影响深远。他的花鸟画的特点就是广泛的继承了前辈和同辈花鸟画的传统,他拜师从这个第二代传人(刘芷清、刘子久、张其翼),这明显的都有影响。刘芷清还在其一幅画上的题词。给张其翼画这个猴,是史如源的起点。史如源第一个老师,是华非介绍的这个梁崎先生,然后有孙其峰、王学仲,最后是跟萧朗先生走的最多。
![]()
其实史如源先生拜的这个诗文书画的老师,我统计一下,起码得有25位左右。几乎把津派诗文书画在天津最有影响的这些老师都拜了。转益多师,勤奋好学。所以史如源的画,能看到津派国画面貌,在史如源身上的一种融合和创新。如果说守正创新,史如源是守津派书画之正,创史如源绘画之新。说他的画,把山水画融入到花鸟画来了;把大写意、小写意、没骨的画法融入到花鸟画来了;把金石篆刻、书法融入到花鸟画来了。史如源学历是理工科,后来非常喜欢绘画,就把理工科中,理性的思考和意象上浪漫的绘画结合在一起。史如源到50岁以后,他自己为了创造风格,融汇百家,走密体意象绘画道路。写意上,他初学了梁崎的大写意,又学了孙其峰、萧朗的小写意,最后他选择密体绘画。所以在第四代津派传人当中,史如源别具一格。他的绘画辨识度很高,一看那种密体的这个画,就能看到是史如源的作品。
史如源在画大画方面。我看他画大画,4尺整纸、6尺整纸、8尺整纸、丈二匹,或者是两个丈二匹合在一起。给这个天津宾馆画的那个4个丈二匹,合在一起。画丈二皮画大画,总结了系统的经验。我跟史如源接触当中,他跟老先生在一起画画也好,花鸟四画家(贾宝珉、史如源、阮克敏、郭书仁)一起画画也好,史如源往往是积极的先拿出来小稿,来供大家呢来研究。在画大画方面,控制构图,怎么别画碎了,画出整体,突出主题,突出效果,这方面确实是有独到之处。
再一个是画小画,用密体构图,有山水画的感觉。所以他的小画不小,看起来很远。画面也非常丰富。史如源的画,辨识度极高,个性鲜明。我们画画的,追求一辈子,能达到人一眼看出来,这个确实是很难。所以这个如源先生创造这个密体意象的花鸟画作品以后,当时的美术家协会主席曹德兆。对他大加赞赏,认为其可以成为花鸟画大家了,而且特意给他写文章。在当时,如源先生感到非常的欣慰。所以史如源不仅是津派国画的标志性的传人,中国花鸟画有独特风格的大家,还是一个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的教育成果,教学严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对学生这种认真程度,特别是给学生编教材,光是在天津出版社人美出版社、杨柳青出版社,当然还有外地,像河南、安徽出版社。他编的教材正式出版物,起码10种以上。都非常有份量,有自己系统的技法理论。史如源不是研究美术史论,但是在美术技法理论方面,他包括在座的贾宝珉先生、郭书仁先生在技法、国画技法理论方面的建树和影响,也非常值得研究。
再一个史如源先生,还是杰出的艺术活动家。他不仅在美协参加了大量的由中央到市政府组织的这些个公益活动,而且是河北区政协组织的书画会的会长。周围团结有200多位老中青的画家,为这个画家组织活动。在80、90年代,每年都聚会。他给这些画家创造的各种公益活动、社会活动的机会。他每次都身先士卒,带头奉献。史如源这个应该说是奉献最多的那些画家之一。他给北京天安门、钓鱼台、京西宾馆、军事博物馆,到天津政协、天津各种礼堂,参与原天津美协主席曹德兆、天津美协主席王书平组织的各种活动,都当仁不让。在这个艺术活动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上是一个楷模,也是值得我们的怀念。
这次活动,应该是研究史如源的开始,为我们津派国画,献出了一个重要的史如源篇章。我与他交往有40年,亲如兄弟,受到他帮助也很多。所以他故世10年以后,仍特别想念他。如今,史如源家属能够整理提供他的作品,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画册”。天津美术馆能组织本次活动,也是对天津市朋友们的一种安慰,祝贺这次画展成功!史如源的艺术,永远长青,后继有人,谢谢大家。
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郭书仁
刚才几位先生们,都讲了很多了,我就讲点其他方面的。我与史如源接触的时间,可以说是最早的。那时候杜滋龄来我家中,他问我认识史如源吗?我说我不认识。他(杜滋龄)说:史如源就在你家马路对过住。后来杜滋龄介绍我与史如源认识。史如源为人正直,而且很有组织能力。在史如源的带动下,我们四个人(贾宝珉、史如源、阮克敏、郭书仁)搞了好多活动。感谢史如源,都是他操持这些事。从他的画品和人品上,尤其是他的人品,我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本次展览,办的非常成功。在展览当中,我也从他画作技法等方面,看到了学习之处。祝贺这次画展呢圆满成功。
![]()
天津美术馆馆长
马驰
我们(天津美术馆)这个展览筹备了很长时间,中间赶上展馆局部的整修,以及档期上一些其他的不可控的条件,其实也是有很多的波折。在展览筹备期间,我看了一部分原作,也看了很多的史如源老师资料。我属于80—90年代学画,对包括史如源老师,以及在座的贾宝珉老师,郭书仁老师,王振德老师,都是比较熟悉的。当年在少年宫画画,画大家的画册。那阵画册不像现在这么多,也都是范本。所以今天能够在美术馆给这个史老师做回顾展,做其平生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其画作在天津美术馆呈现时,心里非常感慨。
![]()
我们这一代学画画的孩子,现在都50多岁了。今天看到史老师这些画,想到我们当年很小的时候画画、临摹。中国画其实讲究临摹,现在也是讲临摹,讲传承。史老师的绘画,能看出来是完全继承北方的京津一代的画风、面貌的花鸟画。讲究鸟的姿态,讲究细节的刻画,讲究场景的铺垫,即使到现在,我觉得还应该是花鸟画非常好的范本。
在作品上,在史如源老师那个年代的画家们绘画,没有特别大的尺幅。不像现在参加全国美展,一般展览都是2米x 2米的,能拿出来多少张?而那个年代画的,最多就是整纸的,还有很多斗方的、三裁的。他们是跟孙其峰先生那一代画家一样,但是作品非常精到,咫尺之间表现气象万千。而且你看他(史如源)的画,很少有重复的,从花鸟,到走兽,到山水,再到这种布局上,他不像现在很多年轻的画家,一个构图重复画几十张。当找到一种范式,就多多的复制。所以我觉得,这都是老一辈画家们传承下来非常宝贵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这个学习和借鉴。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原高级编审
王之海
![]()
这个展览的东西挺多,我转了几圈,看的挺入神的,挺好。我的那个看法呢?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作品的造型严谨;第二个特点是笔墨周到;第三个特点是晕染充分,整个画面都很饱满。
都很值得我好好学习。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孟庆占
今天参加本次展览活动,非常激动,史如源先生是我在美院上学时的班主任,在教学中,先生要求学生严格,强调在继承传统,守正出新,至今受益。
![]()
史如源先生的书画以花鸟画见长,兼涉山水、书法与篆刻,其风格融汇传统与创新,形成鲜明个性风格。我感觉有以下几点:
1. 意蕴清新,妙趣横生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万物为题材,摒弃传统题材中符号化、概念化的东西,笔墨侧重展现万物生机和活力,进而形成了“清新隽永、秀丽多姿”的自然意境。
2. 以书入画,金石气韵
强调书法用笔,融入金石之气于画中。用笔老辣拙朴,墨色为主、色彩为辅,体现中国儒道思想中“平淡中庸”的境界。其“线”的运用极具生命力,成为画面核心元素,构成丰盈茂盛的全景式构图,突破传统花鸟画“以少胜多”的含蓄表达。
3. 构图创新,全景大美
独创“满构图”风格,画面充盈却不凌乱。通过点、线交织形成韵律,如“点苔”成片贯穿枝干,营造立体层次。繁复的景物展现自然辽阔,颠覆传统空间感,赋予观者“豁然开朗”的视觉冲击。
4.远观有势,近观有质。
大画气势磅礴,小品精致有味,把笔墨修养付逐笔端,将人生格局融入画中,大气天然,精致耐看。
总之,先生诗、书、画、印修养全面,山水、花鸟、篆刻俱精,愿他的艺术作品及创作精神永久远流传。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原主任
董鸿程
![]()
今年,史如源去世已经10周年了。天津美术馆给史如源办这个展览,我和史如源是老朋友了。从今天凌晨2点开始,到现在我就没合眼。因为接了这个活动邀请,让我到这来参加这个展览,开研讨会。参加这次开幕式,我想起来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一幕一幕的在我这脑海里过电影。我和他是50多年的交情,最早,王学仲王先生,在天津一宫弄了两个学习班,一个是书法学习班,一个是国画学习班。这里边也有老先生,也有年轻的。像郭书仁、史如源和我,还有顾志新、穆奎信,都属于年青学员。还有一些老先生,包括湖社的徐广忠先生,孙龙飞先生。这些个人组成那么两个班。当时我们是经常在一起上大课。主要是王学仲先生,那阵我们都是称“呼延”老师。王学仲先生、孙其峰先生、黄绮先生这几位,那个时候的这个书画界的巨擘,都给我们讲过课。史如源在这里头相当活跃,因为他是相当诙谐的那么一位。如源长我一岁,是一个老大哥。我们这个书法班里,老大哥是孙伯翔。所以我们这些小兄弟,都以他们马首是瞻。史如源不仅国画方面造诣相当深,他是在篆刻这方面。也是比别人先走一步。尤其在东汉的官印,满白文的这个印章上,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所有的这些个书画家们,大部分印章都是由我们这些搞篆刻的人去做。但孙其峰孙先生、史如源,他们都是自给自足,自己用自己所刻的印章。在篆刻这方面,我们经常进行交流,获益良多。看这个史如源大红袍画册,首先来说,他是把这个“传神阿堵”这四个字,做的相当完美。尤其是他画猴,史如源的猴,有他自己特点,尤其金丝猴,它爱画。它把这个照相的中高光的亮点。引入到其国画当中。所以他画的猴,眼睛相当传神,这方面挺突出的。预祝这个展览成功,告慰史如源英灵于地下,谢谢大家。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何延喆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参加这个研讨会,有三个感觉:第一个感觉是,在座的各位,除了领导以外,没有一个不是史如源先生的生前好友;第二个感觉是,在座的各位都是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除了我跟马馆长还有卢馆长以外;第三个感受:开玩笑地说,这个研讨活动的的场地环境太乱,影响到学术氛围嘈杂。但是开玩笑本身也隐含着它的背景意义之所在。
看了这个展览,对我的震动很大,首先是展览标题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有的展览也在用,但是我觉得本次展览对这个概念的运用恰如其分,什么概念?就是——万物交响。是从音乐里来的交响的概念。因为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艺术的审美领域里面呢,有两个类型:一个是空间的艺术,一个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本身属于空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属于静观的艺术。这个时间的艺术,包含音乐、戏剧、舞蹈等,非常突出审美的直觉性及感应的瞬间触发,也就是好不好,马上就能打动你。但是空间的艺术是一种静观的艺术,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其静观的特征,就如古人所说“万物静观皆自得”。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让人去忽悠。对于艺术作品怎么认知,怎么评价?其复杂现象不言自明。对史如源先生来说,认为他的艺术具有交响的特质,恰如其分。交响音乐就是那样,具有独特魅力和审美张力。史先生作品中的各种信息元素的确如交响一般打动我们。审美讯息的异常丰富、和谐,是其第一大交响特征;题材广泛,形式完整,蕴含情感的写形状物,错综交织而又秩序化的笔墨韵律,是其第二大交响特征;传递情感的真挚、直接及驾驭形式、表达个性情采的状态投入是其第三大交响特征。就如同交响音乐中管弦的各个声部交相辉映的旋律一般,通过视觉感官的转换,打动观者,产生共鸣。从而彰显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成熟的创作理念。
![]()
因为过去对史如源先生比较了解,在座的各位花鸟画家也都是史先生的同道中人,对花鸟画都有一个共同的审美追求,那就是道法自然,渊源有自,古为今用,雅俗共赏,发掘生机物趣,表达真情实感。用最美的笔墨传达大自然的生息,这是根本的目的。《芥子园画转》引张彦远的一段话说:“若不知师资传授,则不可议乎画。”史如源先生的艺术取法非常广泛,而且在师承取径上有独到的追求,独到的心得。首先,史先生画的是小写意花鸟画,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小写意,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个变形的问题。前人也强调“变形取神”,但是你如何把握这种变形的方法和尺度,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史先生既能做到准确生动的把握物像,又能任情恣性地放手挥写,从而使笔下形态生意蓬勃,感人至深。他除了吸收他的老师如梁崎、萧朗、孙其峰诸先生之外,又汲取了明代林良、吕纪,以及近代的张书旗那种谨严劲锐的写意之风,并在长期的生活体察、摸索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大花鸟”范式。
为什么称为“大花鸟”?他能把山水和花鸟融成一体,不仅仅满足于园林花圃中的禽鱼草虫、花木竹石,而是以大自然为师,向山川取法,以林野山川之象破解寻常的花鸟样式,在花鸟境界上完成质的飞跃。如古人所说“以笔墨之自然写天地之自然”。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再有一点,这一点是当今画家中比较缺少的,就是刚才董先生发言中所提到的篆刻。古代有很多书画大家,都精于篆刻,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彭、清代的程邃等。尤其是嘉道年间的“西泠八家”被称为中国画进入及金石主义的滥觞时期的标志,陈曼生、奚铁生、黄小松等为代表,后来又有赵之谦、吴昌硕。但今天的画家精于此道的已经很少了。史如源先生在篆刻上的修养是不能被忽视的。百余年的篆刻分两大派,一是浙派一是皖派,今天的篆刻大都是继承浙派者,唯史如源先生资取皖派并取汉印之所长。有其独特的艺术见地。不但治印精美而且将浓浓的金石之趣若不经意地融入其笔墨的秩序之中。故其绘画之格调气度非同凡响。我们从史如源先生的作品中不难感知其营造审美情境的系统性效应。
总而言之,史如源先生是当代花鸟画坛的一代大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成果应予传递发扬,对他艺术业绩的思考研究,是我们的责任。
天津九三学社画院副院长
姚景卿
诸位对史如源的艺术,这又重新总结了一下。此人一去,已10年了,我们经常是非常怀念他。跟如源,我们俩就是师兄弟。最早他十六七岁,他拜的刘芷清。我十一二岁,我也跟刘芷清学画,就是师兄弟。后来跟梁崎学画,我们也是师兄弟。再到跟孙其峰先生学画,还是师兄弟。他在我的印象当中,他确实是一个兄长的感觉,包括我那时在工艺美校上学,他跟郭书仁一块经常去。关系融洽,我们经常接触,他对我的画也会提出建议,诲人不倦。如源有优点,就是谁画的不好,画的何处有毛病,包括学生的,他都积极的去给人家校正。他为人厚道。所以他去世以后,我非常的感觉不好,就非常的难受,怀念他。他确实是个仁善长者。我今天看了他展览作品,觉得他不枉此生。他勤奋,比一般画家都要勤奋。他不光动心、还用心,笔耕不辍。那时我上班,孙宝发跟我说:天天晚上如源那灯都是亮的。他是非常勤奋的画家,而且画出了自己的风格面貌。
![]()
格调有高低,是追求不一样。有人说大写意如何,小写意如何,工笔如何,其实都对于画家来说并不是主要的。你工笔画好了,你也是大家。你小写意画提升到一定程度,你一样是大家。有的人感觉是大写意才是大画家,小写意、工笔画是小学生,是错误的。当你画出一幅于非闇那种工笔来,你一样是大家。史如源的画有自己的面貌,有古人的传承。有先辈的遗留,他能守正创新,通过绘画提升自己修为,提高自己的思想,扩大了自身影响,不枉这一生。我非常怀念他,祝贺画展成功。
天津美术馆原副馆长
卢永琇
我刚才看了这个展览,学习了史如源先生的画作。参加这个研讨会,听到各位先生跟史如源先生的好友们,各位艺术家们介绍,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与其交往情况。给我一个特别深切的感受:一个栩栩如生、鲜活的史如源先生,矗立在我的眼前。我们不仅看他艺术画作上,守正创新,继承传统;还看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所以我想给史如源家属和天津美院,提个建议,从其家属和天津美院的角度,要站在我们天津美术史的这个立场角度上,做一些工作,将他的一些影像资料保存下来。
![]()
另外一个就是采访他,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先生,他生前的艺术界的好友们,把这各位先生对于史如源先生的一些艺术上的点点滴滴,他所取得的成就,一直走到今天,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能够记录下来,为我们天津美术史留下一个重要的一笔。那么我就提这个建议,谢谢。
主持人总结语
李大光
通过举办此次展览的契机,使我们能够全面地观摩到史如源作品,并坐在一起研讨他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分析其艺术定位。今天的展览及研讨会,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接下来还要对他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度的挖掘。只有这样,对津门美术事业的发展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只有找到源流,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
![]()
![]()
此次“苍羽载春”特展与“史如源艺术研讨会”,是我们联合深耕津派文脉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始终坚信,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中创新、普及中发展”——史如源先生的“守正创新”,是津派艺术的宝贵财富;而推动这份财富惠及更多人,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这场以万物生灵为笔、以天地气韵为墨的艺术盛宴,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史如源》的隆重发布,更让我们透过史如源先生的笔墨,听见了传统文脉与当代精神的交响共鸣。
![]()
![]()
津门画坛的传承故事,仍在书写;传统艺术的当代新章,邀您共鉴!
艺坛巨匠:史如源的艺术人生
![]()
如源(1944—2015),号漱石斋主、山西曲沃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生前为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擅长花鸟画,兼工山水、书法、篆刻、美术理论。
其作品画面清新明快,追求形与神、笔与墨、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除此之外,画面丰盈繁密,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纷繁的画面中,饱含一种韵致,透过这般韵致,可察觉另番趣味。史如源先生的创作,以书法入画,用笔颇具金石之气,苍润中不乏老辣之味,灵巧中又有拙朴之像。“劲健灵秀、浑厚华滋、形神兼备、意蕴清新”,这既是其艺术特点,也是其毕生追求。
史如源先生作品欣赏
![]()
作品名称:雄鸡报晓
作品尺寸:69cmx 68cm
创作时间:1996年
![]()
作品名称:春荫
作品尺寸:80cmx 48cm
创作时间:1986年
![]()
作品名称:遥望天地阔
作品尺寸:68cmx 69cm
创作时间:2006年
![]()
作品名称:钟秀
作品尺寸:78cmx47cm
创作时间:1993年
![]()
作品名称:秋色和霜带露香
作品尺寸:138cmx 69cm
创作时间:1997年
![]()
作品名称:岩猿寄逸
作品尺寸:66cmx 66cm
创作时间:1996年
![]()
作品名称:松猿逸趣
作品尺寸:68cmx 67cm
创作时间:2010年
![]()
作品名称:春乡
作品尺寸:78cmx 48cm
创作时间:1983年
![]()
作品名称:芳丛戏影
作品尺寸:34cmx 46cm
创作时间:1996年
![]()
作品名称:春窟鸟声新
作品尺寸:69cmx 68cm
创作时间:2011年
![]()
作品名称:嬉林焰舞庆芳辰
作品尺寸:68cmx 69cm
创作时间:1996年
![]()
作品名称:凝翠
作品尺寸:90cmx 66cm
创作时间:1993年
![]()
作品名称:幽林素艳图
作品尺寸:67cmx 68cm
创作时间:1990年
![]()
作品名称:秋色嗤春
作品尺寸:69cmx 69cm
创作时间:2008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