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老柜子抽屉最底下,是不是还压着几张泛黄的挂历?翻开来,那上面穿着碎花裙、回眸一笑的姑娘,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家里的那股热闹劲儿?那时候,谁家墙上不挂上一张“美女挂历”,都不好意思说自个儿跟得上时代。
一到年底,集市上堆成山的挂历,大人围上去抢,小孩踮着脚看,图的不只是日子,还有那画里头活灵活现的“挂历女郎”。
可现在呢?别说买了,看都看不着了。那些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挂历美人,怎么就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呢?
![]()
这事儿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那时候中国刚改革开放,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屋里装修讲究点的,开始想挂点“有面子”的东西。可墙皮旧、家具糙,挂幅画又怕显不出档次。
这时候,挂历来了,便宜、实用、还能当装饰。尤其是一些印刷精美的月份牌式挂历,上面印着穿旗袍的姑娘、田野里微笑的农妇,后来干脆就是清一色的漂亮女模特,被大家亲切地叫作“挂历女郎”。
![]()
她们或倚窗凝望,或手捧鲜花,背景是蓝天白云、热带沙滩,看得人心里痒痒的。这些画大多出自专业美术出版社,比如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每年都会推出系列主题挂历,设计严谨,印刷考究。
据《中国出版年鉴》记载,1985年前后,全国挂历年发行量一度突破两亿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那么一两张。
![]()
为什么挂历能火成这样?其实它不只是个记日子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那个电视还不普及、网络更是天方夜谭的年代,普通人能看到的“时尚”和“美”,基本都靠书报杂志和宣传画。
而挂历,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把城市女性的新风貌、现代生活的审美趣味,直接送进了千家万户的客厅和厨房。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挂历上的女子穿着时髦,笑容自信,代表的是他们心中“城里人”的生活模样。
![]()
而且挂历一年一换,自带“更新”属性,每到年底就成了送礼佳品。单位发福利,首选就是挂历;走亲戚送人情,捎上一本精美的挂历,既体面又实用。这种社会需求,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印刷厂加班加点,设计师忙着拍样片,模特行业也因此迎来第一批非影视出身的“平面明星”。不少后来成名的演员,早年都曾悄悄接过挂历拍摄的活儿,只不过那时没人会公开讲,在那个年代,对着镜头笑一笑就能上墙,多少还是有点“出格”。
![]()
可到了九十年代末,风向变了。随着VCD、电视广告、时尚杂志的兴起,人们获取图像信息的渠道一下子多了起来。以前一年才盼来一张新挂历,现在每天打开电视都能看到明星走红毯、模特走秀。
挂历的那种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慢慢被稀释了。更要命的是,2000年以后,电脑开始进入家庭,手机也一代代升级。2003年,国内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但办公系统和家用电脑已普遍内置电子日历功能。
![]()
到了两千年初,全球也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用手机查日期、设提醒,比翻挂历快得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每百人86部,而传统纸质日历的市场份额则逐年萎缩。
在这种背景下,挂历产业自然难以为继。出版社发现,过去能卖几十万册的畅销挂历,现在连几万都难保。成本高、利润薄,再加上环保政策对纸张使用的限制,很多老牌美术出版社陆续停掉了挂历业务。
到2015年左右,市面上还能见到的挂历,基本只剩下企业定制的台历、年历卡,或者一些怀旧题材的小众产品。
![]()
就不能把挂历做成收藏品继续活下去吗?事实上,还真有人这么试过。近年来,一些文化公司推出了复古风格的限量版挂历,主打“情怀”和“艺术性”,图案选用老照片、经典电影剧照或国风插画,定价也不低。
但在电商平台的实际销量显示,这类产品更多是年轻人买来送长辈或当作节日伴手礼,并未形成持续消费习惯。
![]()
挂历的本质是功能性物品,当它的核心功能被技术替代,仅靠情感价值很难支撑一个大众市场。就像算盘、煤油灯、搪瓷缸一样,挂历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安静退场,成了时代记忆的一部分。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