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来到危山后才发现,这块神秘的“无影石”,已经不知所踪了,而关于无影石的下落,却有着众说纷纭的说法。
记者接到了热线读者的电话称,在章丘危山上有一块神秘的石头,会在阳光下出现“无影”的神秘现象。记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前往危山一探究竟。
2006年9月22日上午,记者乘车来到了危山上的“元音寺”,开始了寻找“无影石”的旅程。
李彦军,前章丘市圣井镇文化站站长,当地居民眼里的“危山通”。
“危山的‘无影石’,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们曾经也组织过不少人对这块石头搜索过,但是却始终没有找到这块石头。”李彦军告诉记者说。近代历史上的危山曾经饱经战乱,因此这块石头最后到底去了哪里,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根据老人们的回忆,这块石头应该就在危山南面的琵琶湾之东。
“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也没有什么特别,我们认为并不是这块石头会产生‘无影’的效果,而是这块石头恰好是在某一个点上,而这个点在夏至正午的时候,恰好会产生无影的效果。”
李彦军说,他曾经和几位老人谈起过这块石头,据老人们的回忆,这块石头应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当时的侵略者给弄走了,因此想找到这块石头,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当年“无影石”的确切位置,在这个位置上重新修一个“无影石”。
石头已被用来修了水库?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几乎大部分当地居民都认可李彦军的说法,然而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发现,也有居民认为石头仍然还在危山上,只是被用来修建了水库。
那块神奇的“无影石”,难道真的被当年的日本侵略者带走了?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又对危山上的几位居民进行了采访,而其中的一位老人,却给记者提供了另一种有关“无影石”下落的说法。
闫增太,是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危山人,在记者的采访中,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说法。
“‘无影石’并没有被日本人带走,它还在危山上。”已过花甲之年的闫增太老人告诉记者说,小时候他在危山放牛的时候,还见过这块石头,石头大约有80公分高,半米多宽,是一块接近圆形的椭圆体。
“后来四十多年前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六几年的时候,我们危山下面修水库,缺石头,就把石头给砸了,都用来修水库了。”闫增太先生告诉记者说。当时他还记得那块石头,应该是在后山上,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在石头的北面,有三棵柏树。
根据闫增太老人的回忆,记者决定前往后山,寻找一下那三棵柏树,看看是否能够找到当年那块无影石的确切位置。
搜山两小时,难寻三棵柏
记者从元音寺后面开始了自己的搜索,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危山的后山已经大变模样,记者几次搜索,都未能找到那“三棵柏树”。
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元音寺后面,就是危山的后山,记者从元音寺的东侧绕过,进入了后山,顺着被居民们踩出的小路,记者往南面展开了艰苦的搜索,一个小时过去了,记者见到了不少的榆树、野枣树,但是始终没有见到那些所谓的柏树。
随后记者决定临时改变方向,往山的东面开始寻找,在经过一番艰苦的寻找后,记者忽然看到了山腰间隐约有几棵柏树,当记者兴奋地来到山腰间后才发现,这些柏树的排列形状和成长状况,证明了它们是人工种植的。一位在此地种柏树的村民在听完记者的叙述后肯定地告诉记者说,记者所寻找的三棵柏树很可能在后来的“大炼钢铁”运动中被伐掉了,至于那块“无影石”,他也曾经听自己村里的长辈们说起过,但是下落究竟怎样,自己村里的长辈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你可以找一下李兆来,他对危山有研究,可能他知道你所说的‘无影石’的事情。”在记者离开前,这位村民告诉记者说。
记者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搜索后,始终没有找到“无影石”的确切所在地,无奈之下只好暂时返回危山顶部。
石头究竟去了哪里?
1937年12月,章丘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随后章丘人民不断地发动起义来反抗侵略者的统治,章丘县城及周边地区爆发过多次的战争,因此那块神奇的石头,也许早已经毁于战乱之中了。
结束了在后山的搜索后,心有不甘的记者决定再次打听一下关于无影石的线索,在几位热心居民的帮助下,记者终于联系上了李兆来先生。
李兆来,六十岁,原章丘市圣井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现已退休。
“你要找无影石,现在是不可能了,因为它很可能已经毁于当年的战火了。”李兆来老先生在听完记者的讲述后,表达了自己对“无影石”的看法。“当年危山上的文物古迹有很多,什么魁星楼啊、泰山行宫啊、危山寺啊、华佗洞啊、李春庙啊,现在基本上这些古迹都没有了。不是被日本人当年带走了,就是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毁于战火了。”
李兆来告诉记者说,现在危山上所剩的古迹,除了2002年时发现的危山兵马俑外,就是三块石碑和那口“圣井”了,其余的东西都被毁掉了。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同年12月,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章丘沦陷于日本人之手,随后小学教师李曼村等人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于1938年2月在章丘三山峪石峪寺举行了起义。随后的几年里,不断有章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人的统治,直到1945年8月,章丘县城被收复,章丘人民进行了多次的战斗,危山也因此而饱经战火洗礼,危山上的众多庙宇也未能幸免于难。
“其实那块石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本身不可能具备‘无影’的功能,日本人根本没有必要带走这块石头,因为它的价值还不如山上现在所残存的石碑呢。日本人当年占领了章丘后,带走了不少危山上的佛像壁画,但是他们肯定不会对块普通的石头感兴趣。”
寻找石头原址困难重重
事实上,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任何一种石头都不具备“无影”的功能,所谓的“人立于石上而无影”的奇怪现象,应该和阳光的照射有关。换句话说,只要能够找到石头的原址,就可以重现当年的“无影”奇观。
“这块石头不好找啊!”李彦军告诉记者说。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无影石”应该在“过琵琶湾而东不远”,但是究竟在琵琶湾以东的什么位置,却无人能够知道。
“我们也准备等来年夏至的时候,请一些老人来这里帮着找一下,主要是琵琶湾以东的地方很大,而我们的时间也只能在夏至正午的那一段时间里,究竟能不能找到,能否确切地找到,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好说。”李彦军认为,如果能够找到那块石头的原址,完全可以再造一个新的“无影石”。但是鉴于“无影石”的特殊性,寻找这块石头的原址势必要在特定的时间里(每年夏至正午)有足够的人手(琵琶湾以东是一块开阔的山地)。因此想找到这块石头的原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类似“无影”现象并非仅危山一处
记者通过搜索大量的资料发现,类似危山“无影石”的奇怪现象,在我国并非仅有一处。
记者通过搜索大量的资料发现,我国类似危山“无影石”这样的奇怪现象,并不止一处。
在河南驻马店市汝阳县城南,有一塔高26米,为唐代高僧悟颖所造,据说每到夏至正午,便会出现“无影”奇观;而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宝通禅寺西侧的兴福寺塔,始建于梁元帝承圣年间(公元552年~公元555年),每到夏至正午时分,也会出现类似的“无影”现象;而位于山西省李家山村的无影塔,则是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时的中午12点,也会出现“无影”奇观;此外,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镇的治平寺,则会在每年中秋月夜时出现“塔无影落”的奇观。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类似的奇怪现象呢?为此记者决定请教一下相关的建筑学专家和地理专家,看看他们对此有何解释。
专家解释“无影石”成因
事实上,“无影石”的成因和阳光的照射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张祖陆,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全国高校地质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在听完记者的讲述后,张祖陆教授首先肯定了李彦军等人的看法,他告诉记者说,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石头具有吸收影子的特性,因此危山上的“无影石”本身并不具备让人“无影”的功能。
“所谓的这个无影石,其实就是一个巧合的地理现象。我们都知道夏至这个节气,这一天是太阳射线照射到了我们的北回归线,在这一天的中午,我们的影长是一年中最短的。”张祖陆教授认为,这个“无影石”其实是因为角度的原因而形成了夏至“无影”的现象。
那么危山的“无影石”和其他地区的“无影塔”等现象,是否真的是因为阳光照射角度的原因形成的呢?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的宁 副教授也赞成张祖陆教授的看法,宁 老师认为,无影石夏至无影的原因很简单,如果建筑物能够出现适当的倾斜,和正午时分的阳光照射地面时形成同一个角度,就会出现“重影”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影子,而是我们的影子和我们自身重合了,因此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其实影子就在我们的脚下。”
“尤其是‘无影石’这样的现象,因为它处在山坡的一个斜面上,也许我们自己看起来感觉是水平的,事实上我们这个时候是跟水平地面呈现了一个倾斜的角度,而这个倾斜的角度恰好和阳光照射到我们身上时的角度是一样的,因此才会出现无影的现象。无论是‘无影石’还是‘无影塔’,它们的无影现象都是要符合这个规律的。换句话说,只要能够准确地掌握阳光的照射角度,并且能够制造一个相应倾斜物,那么我们可以轻松地建造出一个无影的建筑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