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荒野之国”事件反思
审美霸权
作者丨书杰
比丑更恐怖的
是只允许一种美
↓点击观看↓
当所有的美都必须长成同一张脸
那才是文明最深刻的荒芜
![]()
近日,云南丽江“荒野之国”艺术园因“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艺术装置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场争论从艺术作品审美评价开始,迅速演变为一场关于审美多元与公共空间边界的大讨论。
在舆论压力下,景区最终选择道歉并拆除部分争议作品。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公共空间中,我们是否只允许一种美的存在?
1
从艺术创作到舆论风暴
![]()
这本是艺术家乔小刀耗时七年,以废铁、旧轮胎等材料为女儿亲手搭建的梦幻王国。它融合了蒸汽朋克的想象力与废土美学的荒诞感。
转折始于园区内的两件雕塑:“人体蜈蚣”与“三面女孩”。它们没有遵循大众熟悉的 “甜美”“治愈” 范式,前者以扭曲的肢体形态传递荒诞感,后者用多面的面部表情打破常规认知。
很快,争议在网络发酵:有网友直言 “看得心理发毛”“太阴间”,认为这样的造型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更极端的声音则将其上升到 “文化入侵” 的高度,指责艺术家 “用怪异污染大众审美”。
![]()
面对汹涌的负面评价,园区最初的回应尚留一丝对艺术的坚持—— 称部分博主 “刻意调色” 放大了雕塑的阴暗感,误导了公众观感。
但随着舆论发酵,管理方最终在 10 月 13 日选择妥协:发布致歉声明,拆除了所有争议作品。一场耗时 7 年的艺术构想,终究没能抵过 “不被接受” 的声音。
2
审美霸权
当美成为单一标准
![]()
对于这件事,公众的反应出现了两极化:一方捍卫艺术表达的自由,反对审美霸凌;另一方则称其“视觉污染” “心理不适” “过于丑陋”,强调公共艺术应尊重大众的接受边界。
在我看来,它的争议不在于艺术的美丑之争,而在于它暴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病症——审美霸权。
它指的是某一群体凭借人数优势或话语权,将自己认可的“美”定义为 “唯一正确的美”,进而排斥、贬低甚至压制所有不符合这一标准的表达。
有一句话很精辟:“比丑更恐怖的,是只允许一种美。”
或许,真正可怕的不是“诡异” 的雕塑,而是整个社会对“异质美” 的零容忍。
当人们用“阴间”定义自己看不懂的艺术,用“举报”消除自己不喜欢的存在,本质上是在恐惧“失控”:恐惧脱离既定审美秩序,恐惧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认知,最终陷入对单一秩序的病态迷恋。
3
如果审美异化为权力工具
![]()
审美霸权的本质,是将审美判断异化为权力工具。当"诡异""恐怖"成为对异质美学的本能排斥,当"影响下一代"的道德指控取代了艺术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审美的危机,更是整个社会想象力的萎缩。
长此以往,我们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首先,审美会沦为流水线。当所有公共艺术都必须符合“安全”“讨喜” 的标准,当设计师不敢尝试突破、艺术家只能自我阉割,我们看到的将永远是千篇一律的雕塑、大同小异的建筑、高度复刻的 “网红风格”—— 就像工厂批量生产的商品,没有灵魂,更没有惊喜。
其次,文化会变成复印机。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多元与包容:既有《千里江山图》的恢弘雅致,也有三星堆青铜面具的诡谲神秘;既有昆曲的婉转柔美,也有摇滚乐的热烈奔放。若只允许一种美存在,文化便会失去碰撞与创新的可能,最终在单调中走向枯萎。
最根本的是,我们会失去感受“差异”的能力。当 “唯一正确的美” 成为共识,人们会逐渐习惯用 “非黑即白” 的眼光看待世界:不符合我的审美,就是错的;让我感到不适,就是有害的。久而久之,我们会失去耐心去理解不同,失去勇气去拥抱陌生,最终变成被审美霸权裹挟的 “乌合之众”。
是的!比“丑”更可怕的,是一个社会失去了容纳“不同之美”的胸襟。当所有的美都必须长成同一张脸,那才是文明最深刻的荒芜。
4
艺术自由与审美觉醒
![]()
其实真正的艺术自由,恰恰在于允许——允许野性、允许荒诞,允许那些让我们不适却真实的存在。
而当人们将"人体蜈蚣"简单归为"恐怖",其实是在拒绝人类的完整图景——因为恐惧、怪诞、阴暗,与梦幻、温馨、光明一样,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而审美霸权扼杀的,正是人类多样的可能性。
事件已经发酵至此,园区道歉并拆除争议作品。但我想说,审美霸权的土壤若不清理,终将有更多“荒野”沦为牺牲品。
破除审美霸权,需要重建三个认知维度:
其一是理解艺术的多元价值体系,明白美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评判;
其二是培养审美的批判能力,在狂热与冷漠之间保持清醒的观察;
其三是建立对话的勇气,在差异中寻找共鸣而非对抗。
正如勒庞所警示的,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关键,是在群体情绪中保留一份清醒,在共识之外守护独立思考的权利。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培养审美力?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从阅读美学经典开始
它们凝结了人类审美最核心的秩序与情感
为你推荐四位大师作品
美学通识四书
朱光潜《谈美》
宗白华《美学十二讲》
梁启超《美的生活》
王国维《美学三境》
点击订购↓
↑爆款特惠:99元/四册
· 涵盖从“审美入门”到“精神境界” 的四种研究方向
· 收录了200多幅中外名画、雕塑作品
· 四位大师皆深入浅出,以通俗表达带读者走进美的世界
朱光潜《谈美》:是美学入门的绝佳向导。他摒弃了晦涩的学术语言,以“古松三态度” 等生活案例拆解美本质,带你跳出功利与感官误区,学会用 “审美眼” 看日常。
宗白华《美学十二讲》:打通了中西美学的界限,从中国的书法、绘画到西方的戏剧、雕塑,从自然之美到人生之美,串联起美学的核心命题,让你读懂美背后的精神律动。
梁启超《美的生活》:则将美学拉回日常,主张“生活的本质应该是美的”,告诉我们美不是奢侈品,而是能滋养心灵的必需品,教我们在柴米油盐中发现诗意,在平凡日子里构建美的秩序;
王国维《美学三境》:则从哲学视角切入,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美学理论,探寻美与人生、美与文明的深层关联,带你触摸审美的终极意义,感受“境界说” 中蕴含的生命智慧。
↑爆款特惠:99元/四册
单册不到25元
美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治愈焦虑的良药、安顿漂泊生命的港湾。当我们能读懂宋瓷简约、山水意境,在巴赫赋格中感受秩序之美,在希腊雕塑中见人性光辉,便也算触摸到文明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美学启蒙
从这套开启
美学大师四书
朱光潜《谈美》丨宗白华《美学十二讲》
梁启超《美的生活》丨王国维《美学三境》
爆款!秒杀
限时4折
原价242元/套
折后:99元 / 4册
↓点击订购↓
↑听哲学严选↑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
独家0基础哲学课
哲学100问
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300期课程丨250张逻辑图丨2500年哲学史
扫码订购 - 永久收听(附文稿)
收听方式
① 扫码收听
② 下载“小鹅通”APP(可下载音频)
购课后领取逻辑图
加助手微信号:zhexue100zhushou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完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