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文章留言区,经常有读者留言说“底层活不下去”“底层就业艰难”“国家不管底层”等等,还要代表“底层”“人民”批评小镇,说小镇对底层太苛刻。
比如《》这篇,小镇无非就是如实说了下中国目前生活成本并不高,前提是不要攀比,不能把有车有房当成生活必须,而这一篇的留言也能看出来当前中国不同地区的贫富分化是有点大。
这篇文章下面,就有好几个留言,说小镇把一个月生活开始压到3000元,还说一个月吃饭几百就够,这实在太欺负底层人了。
小镇说的很过分吗?怎么就欺负底层人了?
要知道,中国后20%低收入家庭组,人均月收入不到1000元,还有很多农村老人,一个月现金收入很少,就指望国家兜底的基础养老金。总不能一边指责国家基础养老金只有两百多,认为太少,一边又觉得300、500都不够吃,这是矛盾的。
还有的把饭店、外卖当成衡量餐饮价格的标准,这就太过头了。
就以小镇为例,小镇自我评价应该不算“底层”吧?
小镇对吃的不在意,周末经常自己解决。提前备好馄饨,可以自己包,也可以干脆买速冻馄饨,十来个馄饨,加上2个鸡蛋,再随便当季最便宜的绿叶菜扔进去一斤,就是一顿营养充足又健康的饭,有时候家里寄来了自家做的肉丸,就放进去几个,算起来总成本就几块钱。
小镇工作前几年在乡镇的时候,单位管中午工作餐,中午好几个人,一颗大白菜、一斤豆腐再加上二两五花肉,反而是买馒头花的钱最多,特别下饭,人均花不了5块钱。
那时候小镇早上特别喜欢去买一家的包子或者馅饼,2块钱就够了,至于用啥肉,应该问题不大,顶多就是冷冻肉呗,这个价位有的吃就行了;最贵的是晚饭,有一个月小镇连续吃了同一家店、同一个味道的馄饨,就是因为最便宜,9元一份。算下来就算中午工作餐交钱,一天也就15块钱,这还是已经考虑了人工、房租成本和店家利润。
还可以直接举一个例子,比如工地外面往往有无限吃的工地菜,小镇吃过,还挺好吃的。北京都有15元无限吃饱的,外地10元的也不少吧。
至于住不多说了,北京也就是现在管得严了。小镇刚毕业那会,地下室房子,一个月租金也就300、500,北京二环内胡同里的老房子,租金也不高。现在还有很多劳动者,在胡同里租铺位,就是条件确实差。
所以,小镇就想知道:很多人留言说的“底层”,到底指什么?
以小镇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以及搞自媒体以来跟大家的交流,小镇可以非常明确的说,在中国,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就已经是中产了,生活水平在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算中产。
月入3000都不算底层了,难不成月花3000就成了底层?
那中国早就成为发达国家了。
小镇也理解,很多人看似代表所谓的“底层”“全民”“人民”,但他实际上只是在借大众掩盖自己的诉求,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不敢公开说是自己不满。
小镇更建议,中国现在没有文字狱,言论是自由的,没必要扯大旗,就旗帜鲜明的说是自己不满、是自己过得不好,何必拉着大众呢?一个人,可能都无法代表自己的家庭,更无法代表自己工作的单位或公司,更没有去走访调研更多人,又哪来的勇气代表14亿人呢?
在国家眼中,底层是脱贫攻坚开始时的1亿绝对贫困,是接下来要重点攻关的后20%低收入群体,是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是无人赡养的老人等等,但绝不是连月花3000都瞧不上的群体。
小镇自己算了下开支,小镇在北京,不算月供,一个月开销差不多也就三五千,当然这也跟小镇也算见多识广有关,年龄大了点,很多消费已经提不起劲了,所以年轻的时候,也没必要太省钱,消费也要趁年轻。
但月消费三五千,在北京也是很多人的常态,何况全国?
到底是小镇不接地气?还是言必称“底层”的不接地气?
其他文章推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