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之中,有一位竟然是日本人,他隐姓埋名,以中国人的身份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还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
他在中国的名字,叫张荣清。
![]()
一个日本少年,为何心向中国?
1933年,那一年,砂原惠出生在日本福冈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他5岁那年,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全家迁徙到了中国东北的辽宁阜新。对于年幼的砂原惠来说,日本只是一个模糊的故乡概念,而辽阔的黑土地才是他童年记忆的全部。
他的父亲虽然是日本人,但却是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非常反感。他常常教育砂原惠,要热爱这片养育他的中国土地。
![]()
在父亲的影响下,砂原惠从小就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且说得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从口音到生活习惯,都和一个地道的东北小子没什么两样。
然而,好景不长,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砂原惠一家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
父亲在战乱中病逝,他们一家成了滞留中国的日本侨民,生活顿时陷入了绝境。为了活下去,年少的砂原惠不得不去给地主家放牛,受尽了欺凌和白眼。
就在他最迷茫无助的时候,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他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如何帮助穷苦百姓,如何进行土地改革,让像他一样在底层挣扎的人们分到了土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他从心底里觉得,这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
![]()
强烈的对比之下,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要加入这支队伍,他要为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做点什么。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理应为建设一个新中国而战。
侦察兵“张荣清”
有了这个坚定的信念,砂原惠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一生的决定。1948年,解放军在东北地区扩招兵员,年仅15岁的砂原惠跑去报名。
![]()
为了能顺利入伍,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张荣清,还把年龄虚报了几岁。
负责登记的干部看他个子不高,一脸稚气,便随口问了句:“家里是干啥的?”砂原惠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回答:“俺家是贫农,刚分的土地!”这纯正的口音和朴实的回答,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信不疑,他就是一个翻身得解放的穷苦孩子。
![]()
就这样,砂原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解放军新兵张荣清。
因为他脑子灵活,人又机灵,尤其是那一口流利的中文,很快就被部队领导看中,调到了东北民主联军(后来的第四野战军)独立第九团的侦察连,成了一名光荣的侦察兵。
侦察兵是部队的“眼睛”和“耳朵”,任务艰巨且危险,往往需要深入敌后获取情报。
![]()
战火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了新身份,“张荣清”很快就迎来了真正的考验。解放战争的炮火,将是他最好的试金石。他所在的部队,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第四野战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1948年秋,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打响。
作为一名侦察兵,“张荣清”和战友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在敌我阵地之间。他年纪虽小,但作战异常勇敢。
![]()
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出色的伪装技巧,他多次成功获取了国民党军队的布防情报,为部队的进攻提供了重要支持。
因为表现出色,他屡立战功,很快就在连队里脱颖而出。
辽沈战役结束后,“张荣清”又跟随大部队马不停蹄地南下,投入到平津战役之中。在解放北平前夕,他接到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化装潜入北平城内,侦察敌军的兵力部署和城防工事。
![]()
这个任务非常危险,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但“张荣清”没有丝毫犹豫,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贩,挑着担子,操着一口京片子,大摇大摆地就进了城。他一边走街串巷地吆喝,一边用眼睛和大脑记下每一个碉堡的位置、每一条街道的兵力分布。
几天下来,他硬是凭着超凡的胆识和智慧,绘制出了一份详尽的北平城防图,为后来和平解放北平立下了大功。
![]()
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华北的广阔平原,“张荣清”跟随第四野战军的铁流一路向南,征战了大半个中国。
他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为一个他内心认同的“祖国”奋勇杀敌,甚至还因为表现突出,被连队推荐为入党重点发展对象。
此时的他,或许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日本名字,他就是一名真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
雄赳赳跨过鸭绿江
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1950年,朝鲜半岛战火燃起。为了保家卫国,“张荣清”所在的部队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开赴朝鲜战场。
当时,上级有过明确指示,考虑到国际影响,日籍人员原则上不参加抗美援朝。
![]()
但谁也不知道“张荣清”的真实身份,他作为一名战功卓著的“中国”老兵,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志愿军的行列,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在朝鲜战场上,他依然担任侦察兵,负责勘探地形、侦察敌情等任务。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他与战友们出生入死,为后续部队修建机场和部署阵地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到来。
![]()
有一次,部队收到国内寄来的家信,当他得知远在中国的母亲病重时,情急之下,他脱口而出了一句日语:“母さんが病気だ、帰りたい”(妈妈病了,想回家)。虽然声音很轻,但还是被身边的一位懂日语的军医听到了。
这件事立刻引起了部队保卫部门的注意。一个在解放军中服役多年、屡立战功的战斗英雄,怎么会说日语?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经过组织上一番严肃而慎重的调查,张荣清的真实身份终于浮出水面,他就是日本人砂原惠。
![]()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但组织上在查阅了他的档案,并了解到他参军的动机和在历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后,并没有将他当作敌人对待。
大家明白,虽然他的国籍是日本,但他早已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考虑到战场纪律和当时的政策,组织上最终决定将他调离一线作战部队,送回国内,安排到东北的一所航校工作,他的战斗生涯也因此画上了句号。
![]()
归国亦是“异乡”
虽然不能再上战场,但砂原惠(张荣清)依然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后方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直到1955年,中日关系开始出现变化,国家出台政策,协助尚在中国的日籍人员回国。在组织的安排下,砂原惠脱下了穿了整整七年的军装,踏上了返回日本的轮船。
![]()
对他而言,这次“回国”更像是一次“出国”。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回到那个他几乎毫无记忆的“故乡”,他的内心充满了迷茫和不舍。
回到日本后,他的生活也并不顺利。
因为有过在中国参军的经历,他被当时的日本社会视为“红色分子”,处处受到监视和排挤,很难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
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撑他走下去的,依然是那段在中国当兵的峥嵘岁月。
他不止一次地对人说:“我的血管里流着日本的血,但我的骨头是中国给的。是中国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是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教育了我。”
晚年的砂原惠,在日本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并利用自己的特殊经历,积极投身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他多次回到中国,探望当年的老部队和老战友。
![]()
每当有人问起他的过去,他总是无比自豪地说:“我叫张荣清,一名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