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A+H”阵营正加速扩容,且蔓延至模拟芯片赛道。今年以来,纳芯微(688052.SH)、杰华特(688141.SZ)、圣邦股份(300661.SZ)等头部厂商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清晰勾勒我国模拟芯片厂商奔赴港股的集体轨迹。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这股“南下潮”绝非偶然。其本质是企业面对市场环境迭代、产品结构升级与研发投入高企等多重挑战时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更成为外界观察半导体产业迈向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窗口。
动因:周期复苏与格局重构双重压力
模拟芯片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与全球化竞争格局的演变,构成企业赴港上市的核心市场背景。在经历数年低迷、走出下滑曲线后,行业逐步迎来复苏信号,尤其今年上半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温和增长4%,汽车电子、AI 算力等新兴场景成为核心驱动力。
但竞争烈度仍持续升级,国产厂商处于追赶态势——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模拟芯片CR10(行业前10名市场占有率)占比38.1%,其中海外厂商占比达33%;汽车模拟芯片这一细分领域,CR10占比则为86.1%,其中海外厂商占比达84.3%。如此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下,国内企业既要应对德州仪器、ADI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压制,又要承受价格战冲击,叠加模拟芯片行业“高研发、慢回报”特性,可谓压力巨大。
在此背景下,汇聚全球投资者资源,具备灵活的再融资机制的港股市场进入厂商视野。尤其是2024年以来,证监会推出"惠港5条"政策,香港联交所同步优化上市审批机制,对市值超百亿港元的A股企业开通快速通道,并将股权占比要求由15%下调至10%,或预期市值达30亿港元。一系列制度创新显著提升“A+H”上市通道的便利性,对于亟需突破海外市场的模拟芯片企业而言,港股上市不仅能引入国际长线资本,更能借助资本市场背书叩开国际供应链大门,譬如纳芯微透露港股上市是为了继续深入国际化战略。
今年2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为进一步协助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企业筹集资金发展业务,特别是支持已在内地上市的公司赴港融资,港交所正筹备开通科企上市申请专线,提供更全面的咨询和指导,确保申请过程更加顺畅。
4月25日、5月30日、9月28日,纳芯微、杰华特、圣邦股份分别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
策略:聚焦高增长赛道的差异打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圣邦股份、纳芯微、杰华特等企业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吸引资本市场关注的关键内核。尽管均身处模拟芯片赛道,但已形成清晰的差异化路线。其中:
圣邦股份以“全品类平台”构建竞争壁垒,全面覆盖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两大领域,其“产品矩阵”拥有34大类5900余款可供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通讯设备、医疗仪器和消费类电子等领域,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和物联网等新兴市场。全品类布局策略使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8.19亿元,同比增长15.37%,稳居国内行业前列。
纳芯微聚焦传感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三大产品方向,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泛能源及消费电子领域,目前提供3600余款可供销售的产品型号。尤其车规领域,其拥有领跑优势(曾被誉为“车芯第一股”),车规级芯片已在大量主流整车厂商/汽车一级供应商实现批量装车,具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体系化能力。上述策略推动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2022-2024年,纳芯微来自汽车电子领域的收入占比由23.1%提升至36.7%;来自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占比由7.6%提升至13.5%。收购麦歌恩后,纳芯微产品协同效应进一步显现,磁传感器出货量跃居国内厂商前列。
杰华特实施“一站式全产品线”发展策略,系统构建了涵盖 AC-DC、DC-DC、线性电源和电池管理在内较为完整的电源管理产品组合,以及在信号链领域持续推进检测、接口、转换器、时钟及线性等关键产品线的开发。其中,电源管理芯片作为核心收入,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6.46亿元,同比增长28.84%。
上述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在于锚定高增长场景,精准匹配新兴场景的需求。而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则是产品竞争力的根本保障。2025年上半年,圣邦股份、纳芯微、杰华特研发投入分别为5.08亿元、3.61亿元和4.2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分别达27.88%、23.71%和35.45%!
催化:规模增长与盈利平衡挑战
营收数据既展现国产模拟芯片厂商的成长潜力,也揭示其面临的盈利困境,这构成了企业“南下”港股上市的直接财务动因。集微网观察2024年财务数据,行业头部企业普遍呈现“高增长、未盈利”特征。
圣邦股份凭借“多样性、齐套性、细分化”特点的系列产品优势实现稳健增长。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3.47亿元,同比增长27.96%;净利润5亿元,同比增长78.17%。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19亿元,同比增长15.37%;实现净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12.42%。
纳芯微财务表现则更具成长性与挑战性。2024年营收19.6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9.56%,但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4.03亿元。好消息是,2025年上半年增速进一步提升至79.49%,营收规模达到15.24亿元;亏损收窄至-7801万元,盈利拐点初现。纳芯微董事长、CEO王升杨认为,“增收不增利”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阶段性问题。
杰华特方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6.79亿元,同比增长29.4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03亿元。报告期内,杰华特在多个业务领域取得进展,但也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上升的压力。
营收增长与盈利承压的矛盾,本质上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必然体现: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行,叠加晶圆代工等环节的成本压力,企业毛利率普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技术突破的迫切需求倒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均对短期利润形成压力。
![]()
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电源系统和智能设备对高效解决方案不断升级的需求,电源管理市场预计将保持强劲势头,到2029年将增至2234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2.1%。相比之下,信号链增长速度略低,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443亿元增至2024年的7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4%,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1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1%(2025年至2029年)。而通过港股融资,企业可获得支持长期研发、开拓市场的充裕资金,缓解现金流压力,紧握产业窗口期。
结语
圣邦股份、纳芯微、杰华特等模拟芯片厂商掀起港股上市潮,推动"A+H" 双平台运作,本质上是我国半导体产业从“本土替代”向“全球竞争”升级的缩影。对于上述企业而言,港股上市只是起点,如何将资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突破高端模拟芯片的技术壁垒;如何借助国际资本平台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全球市占率;如何在持续研发投入与盈利平衡之间找到最优解,将是其未来面临的核心挑战。
此外,上述企业尤其圣邦股份、纳芯微,在国产模拟芯片厂商中的营收规模位列第一第二,本轮港股上市潮或将加速该行业整合与升级,即头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资金与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拉大与中小厂商的差距,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