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14位院士联名信:以科学为尺,拒绝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
尊敬的社会各界同仁:
我们是长期深耕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毕生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转基因技术在舆论场中遭遇的曲解与妖魔化,既与科学事实相悖,更潜藏着阻碍农业科技进步的风险。作为见证并参与中国农业科技腾飞的亲历者,我们愿以专业认知为基,以实践成果为证,阐明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认知,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视角,客观看待这一现代农业核心技术。
署名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匡廷云、朱健康、任发政、孙鸿烈、沈建忠、张福锁、康乐、孟安明、周卫、姚斌、康绍忠、谯仕彦、黄路生、邹学校
一、破除认知谬误:转基因技术绝非"洪水猛兽"
转基因技术被妖魔化的背后,是多重认知误区的叠加,而这些误区均已被科学研究反复证伪。
一种普遍谬误是将"基因修饰"等同于"有毒有害"。事实上,基因的本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人类每天食用的粮食、蔬菜、肉类中都含有亿万个基因,这些基因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分解为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质,并不会改变人体自身的基因构成。以抗虫转基因作物为例,其转入的Bt基因表达的毒蛋白,仅能与鳞翅目害虫消化道的特定受体结合,人类与其他非靶标生物体内根本不存在这类受体,自然不会受到影响。这种精准的作用机制,正是现代生物技术可控性的有力证明。
另一种常见误解是夸大转基因技术的环境风险。我国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二十余年的实践数据显示,由于农药使用量减少70%以上,棉田中的瓢虫、草蛉等天敌数量显著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所谓"超级杂草""基因污染"等传言,要么是对个别现象的过度解读,要么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臆断。事实上,经过安全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其环境影响已通过多年田间试验验证,而"害虫抗性"等问题并非转基因技术专属,通过轮换种植、复合性状培育等技术已能有效应对。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偏概全"的抹黑行径。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转基因技术25年,累计种植面积超370亿公顷,从未发生过一起经科学证实的食品安全事件。将个别未经证实的传言当作"铁证",用极端个案否定技术整体价值,本质上是对科学证据的无视,也是对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不尊重。
二、正视技术价值:转基因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农业科技的突破始终是关键支撑。当前,面对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病虫害频发、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转基因技术已成为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核心工具之一。
从作物改良来看,转基因技术能突破传统育种的局限,实现性状的精准改良。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可显著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负荷;耐旱、耐盐碱转基因作物能拓展农业生产空间,让中低产田焕发活力;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转基因作物,则为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供了新路径。以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为例,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在产量、抗性等方面的提升已达显著水平,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至关重要。
从畜牧业发展来看,转基因技术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每年进口数千万吨转基因大豆用于饲料,长期实践表明,这些饲料从未引发畜禽健康问题。转基因技术在改善畜禽生长性能、提升饲料转化率、防控动物疫病等领域的应用,正推动畜牧业向高效、绿色方向转型,这与我们在动物营养、疫病防控等领域的研究目标高度契合。
从国际竞争来看,转基因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全球主要农业强国均将转基因技术列为战略优先领域,占据了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先机。如果因舆论误解而放缓转基因技术发展步伐,我们不仅可能错失农业科技革命的机遇,更可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陷入被动,最终影响国家农业安全主动权。
三、坚守科学底线:严格监管下的安全可控
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担忧,本质上是对"安全"的关切,而这恰恰是我国转基因技术发展过程中最受重视的环节。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严格、最完善的转基因安全监管体系,涵盖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全链条,确保每一个获批的转基因产品都经过科学严谨的评估。
在安全评价环节,转基因产品需通过分子特征、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等数十项检测。食用安全评价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敏性等多个维度,其严格程度远超普通食品;环境安全评价则需长期跟踪监测对农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确保技术应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这种"全程监管、严格审批"的机制,为转基因技术的安全应用筑起了坚实屏障,也正是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坚信其安全性的核心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慎重"不等于"因噎废食"。科学研究允许存在争议,但争议应建立在实证基础之上,而非情绪化的猜测。我们支持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持续研究与跟踪评估,这种严谨态度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但我们坚决反对借"争议"之名行"妖魔化"之实,更反对以非科学言论误导公众、阻碍技术发展。
四、呼吁理性共识:以科学精神引领认知进步
作为深耕农业领域数十年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亲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深知每一项技术突破背后的艰辛付出。转基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其本质是服务于人类的科学创新,而非所谓的"洪水猛兽"。
在此,我们郑重呼吁:
1. 尊重科学事实:主动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成果,拒绝轻信谣言与极端言论,以科学认知替代情绪判断。
2. 支持技术发展:理解转基因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价值,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3. 信赖监管体系:相信我国转基因安全监管的科学性与严格性,对经审批的转基因产品保持理性态度。
4. 加强科学传播:科研工作者、媒体、政府部门应形成合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转基因知识,消解认知壁垒。
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不可逆转,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会停歇。转基因技术不是完美的,但它是解决农业发展难题、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拒绝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就是守护科学精神;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合理发展,就是守护国家农业的未来。
愿我们以科学为灯,以理性为舵,共同推动中国农业在科技的护航下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14位院士
2025年10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