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病毒载体(LVs)是基因治疗的 “搬运工”,能把治疗基因稳定送入细胞,可它的生产过程却藏着一个大麻烦 ——“自转导”(retro-transduction)。简单说,就是生产慢病毒的细胞,会被自己造出来的病毒感染,导致 60%-90% 的病毒白白浪费,还影响细胞活力和病毒质量。本文就从 “自转导” 的危害说起,拆解科学家们尝试的解决办法,包括有争议的 LDLR 基因敲除、简单易操作的 pH 调节,还有能 “一箭双雕”的 ENV-Y 新技术,带大家看看基因治疗背后的生产难题如何被逐步攻克。
![]()
一、基因治疗的 “得力助手”,却有个 “自坑” 的毛病
提到基因治疗,就不得不说慢病毒载体(LVs)这个 “关键选手”。它最大的本事,是能把治疗用的基因稳定整合到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里,不管细胞活不活跃,都能完成 “基因投递” 任务,这也是它成为细胞和基因治疗(CGT)核心工具的原因。
可这么好用的慢病毒,生产起来却特别费劲。之前科学家们解决了产量低、稳定性差等问题,但还有个叫 “自转导”(retro-transduction)的现象,一直没得到足够重视。简单讲,就是生产慢病毒的细胞(叫 “生产细胞”),会被自己刚造出来的慢病毒 “反咬一口”—— 病毒钻进生产细胞里,导致本该收集起来用于治疗的病毒,全被生产细胞 “自己用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慢病毒生产中常用的“外衣”——VSV-G 糖蛋白(水疱性口炎病毒 G 糖蛋白)。这种蛋白就像慢病毒的 “钥匙”,能找到细胞表面的LDLR 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帮病毒打开细胞大门。而生产慢病毒的 HEK293 (T) 细胞表面,刚好就有很多 LDLR 受体,这就给慢病毒 “回头感染生产细胞” 创造了条件。
自转导的危害可不小:首先,会让能收集的感染性慢病毒减少 60%-90%,相当于大部分病毒都白造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其次,病毒钻进生产细胞后,会在细胞里积累基因片段,可能影响细胞的生长速度和活力,甚至让细胞产生更多杂质,增加后续提纯难度;更麻烦的是,丢失的往往是感染性最强的病毒,最后剩下的病毒 “战斗力” 会变差。
二、自转导有多严重?实验数据告诉你答案
为了搞清楚自转导在实际生产中的影响,科学家们用两种常见的生产系统做了实验:一种是贴壁生长的生产细胞(在细胞堆叠培养器里培养),另一种是悬浮生长的生产细胞(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里培养),用的都是常用的GPRG和GPRTG 稳定细胞系。
他们通过数字droplet PCR(数字液滴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生产细胞里 “被自转导进去的病毒基因拷贝数(VCN)”,结果让人惊讶:
悬浮培养的生产细胞中,不同克隆的 VCN 差异很大,其中克隆 56 在培养第 11 天,每个细胞里竟然有 469 个病毒基因拷贝(图 1B);
贴壁培养的生产细胞,经过 5 天培养后,每个细胞的病毒基因拷贝数最高能到 229 个(图 1D)。
更关键的是,根据病毒总产量和细胞密度推算,两种生产系统里,有 87%-97% 的感染性病毒都因为自转导被消耗了!而且实验还发现,细胞分泌到上清液里的病毒滴度,和细胞内的病毒基因拷贝数没有相关性(图 1C),这说明就算细胞造病毒的能力强,也可能因为自转导导致实际收获的病毒少。
不过不同悬浮细胞克隆的自转导趋势不一样:有的克隆(比如克隆 45)在达到一定 VCN 后会进入平台期,不再增加;有的克隆(比如克隆 56、102、155)则会先升后降。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有些病毒基因没稳定整合到细胞基因组里,或者是 VCN 太高影响了细胞生长,导致高 VCN 的细胞被淘汰,整体平均 VCN 就下降了。
![]()
图1 稳定诱导型贴壁和悬浮生产细胞系表达 WAS-T2A-GFP 慢病毒时的自转导研究
图 1 说明:(A)慢病毒生产实验设计和自转导机制示意图,悬浮细胞在 5L 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培养,贴壁细胞在 10 层细胞堆叠培养器中培养;(B)不同悬浮生产细胞克隆在培养期间的病毒基因拷贝数变化;(C)对应悬浮细胞培养的病毒感染滴度;(D)贴壁生产细胞在诱导前和培养 5 天后的病毒基因拷贝数。
三、破解自转导的 3 类方法:各有优劣,谁能胜出?
面对自转导这个 “拦路虎”,科学家们尝试了多种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类方向,各有特点。
1. 争议不断的 “LDLR 基因敲除”: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既然 VSV-G 是通过结合 LDLR 受体实现自转导,那如果把生产细胞里的LDLR 基因敲除,让细胞表面没有 LDLR 受体,是不是就能阻止自转导?
不同研究团队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有的团队成功了:Schaser 团队用 CRISPR-Cas9 敲除 HEK293T 细胞的 LDLR 基因后,自转导减少了 45%,病毒产量提高,而且 VSV-G 对细胞的毒性也降低了(因为减少了细胞融合);Han 团队也发现,敲除 LDLR 基因后病毒滴度翻倍,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减少了 VSV-G 在细胞内的降解。
有的团队却失败了:Banos-Mateos 团队敲除 LDLR 基因后,虽然自转导确实减少了,但病毒产量没提高,甚至有的克隆产量还下降了。后来发现,LDLR 基因和细胞的胆固醇代谢有关,敲除后细胞胆固醇水平降低,而胆固醇对慢病毒的感染性和稳定性很重要,这就导致病毒 “战斗力” 下降。
作者团队自己也做了实验:他们用稳定的 GPRG-GFP 贴壁生产细胞,敲除 LDLR 基因后,4 个敲除克隆的自转导都减少了(VCN 从野生型的 112 降到 24-77,图 2A),但只有 1 个克隆(KO1)的病毒滴度明显提高(从 5.85×10⁶ TU/mL 升到 1.07×10⁷ TU/mL,图 2B),其他克隆要么和野生型差不多,要么更低。
这说明,LDLR 基因敲除不是 “万能药”,得针对不同细胞克隆单独测试,而且还要担心 CRISPR-Cas9 技术可能带来的脱靶效应,一不小心可能破坏其他重要基因。
![]()
图2 稳定 GPRG-GFP 生产细胞克隆中 CRISPR-Cas9 介导的 LDLR 基因敲除结果
图2 说明:(A)生产结束后,通过数字液滴 PCR 检测的细胞内病毒基因拷贝数(自转导指标),野生型(WT)和 4 个敲除克隆(KO1-4)对比;(B)3 次连续收获的病毒合并后,检测的感染滴度对比。
2. 简单易操作的 “小技巧”:加抗体、调 pH,各有门道
除了基因敲除,还有一些更 “轻量级” 的方法,操作简单,不用改造细胞。
加 “阻断剂” 阻止结合:有团队尝试在培养体系里加抗 VSV-G 抗体,或者让生产细胞过量表达可溶性 LDLR—— 这些分子能先和慢病毒的 VSV-G 结合,让病毒没法再结合生产细胞的 LDLR 受体,从而减少自转导。不过这种方法有个问题:加进去的阻断剂后续要从病毒产品里去掉,增加了提纯难度,而且也没提高病毒产量。
调低培养体系 pH:这是 Williams-Fegredo 团队发现的 “小妙招”。他们发现,VSV-G 蛋白在不同 pH 下会变构:中性或高 pH 时是 “前融合构象”,能结合 LDLR 受体;酸性 pH(6.7-6.8)时会变成 “后融合构象”,没法结合受体。于是他们在细胞转染后,把培养体系 pH 调到 6.7-6.8,结果自转导减少了 7 倍!而且虽然病毒峰值滴度和正常 pH 差不多,但峰值能维持更久,如果用连续收获的方式(灌注培养),就能收集到更多病毒。这种方法不用加东西,也不用改细胞,成本低还容易放大,很有应用潜力。
3. 一箭双雕的 “ENV-Y 新技术”:既防自转导,又好提纯
作者团队最近开发了一种叫ENV-Y的融合蛋白,能同时解决自转导和提纯两个问题,堪称 “神操作”。
ENV-Y 的结构很巧妙:一部分是 LDLR 的 VSV-G 结合域,能像 “钩子” 一样抓住慢病毒的 VSV-G,阻止病毒感染生产细胞,减少自转导;另一部分是抗体的 Fc 片段,而 Fc 片段能和蛋白 A 配体特异性结合,这就给病毒提纯提供了便利 —— 后续只要用蛋白 A 层析柱,就能把结合了 ENV-Y 的慢病毒 “抓” 出来,再用酸性缓冲液(pH<6.2)加 EDTA 洗脱就行(VSV-G 在酸性条件下会和 ENV-Y 解离,EDTA 还能进一步促进分离)。
目前的初步实验显示,ENV-Y 能高效结合 VSV-G,还能 dose-dependent(剂量依赖性)地减少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如果后续能让生产细胞稳定表达 ENV-Y,既能持续阻止自转导,又能简化提纯步骤,对慢病毒大规模生产来说是个大好事。
四、未来展望:慢病毒生产还有哪些方向可探索?
虽然目前有了不少应对自转导的方法,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大部分研究都是在 “瞬时转染” 系统里做的,而现在越来越多人用 “稳定生产细胞系”,这些方法在稳定细胞系里的效果还需要更多验证;LDLR 基因敲除、RAP 过表达等方法,可能影响细胞代谢,需要找到更安全的改造方式。
未来还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优化灌注培养:灌注培养能持续移除培养体系里的病毒,减少病毒和生产细胞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自转导。不过要平衡灌注速率,太快会稀释病毒,增加成本,还需要更多实验找到最佳参数。
筛选小分子抑制剂:如果能找到一种小分子,既能阻止 VSV-G 和 LDLR 结合,又不影响细胞代谢,还容易被去除,那就能轻松解决自转导问题,这种方法成本低、易推广,值得期待。
开发新的 “病毒外衣”:除了 VSV-G,科学家还在尝试用麻疹病毒、狂犬病病毒等的糖蛋白作为慢病毒的 “外衣”,这些蛋白只结合特定细胞的受体,如果生产细胞表面没有这些受体,自然就不会发生自转导。不过新的 “外衣” 需要重新做安全性评估,周期会比较长。
慢病毒生产的每一个小进步,都能让基因治疗离临床更近一步。虽然自转导这个难题还没被完全攻克,但从基因敲除到 pH 调节,再到 ENV-Y 这样的创新技术,科学家们正在一步步找到更优解,相信未来慢病毒的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让更多基因治疗药物能惠及患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