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小手关注自然之友
本文转自公众号:盖娅自然教育
文字&配图:鸵鸟
当晨光为城市楼宇镀上金边,树梢间麻雀的啁啾与珠颈斑鸠翅膀的扑棱声,唤醒了藏在钢筋水泥间的自然生机 —— 这既是城市日常里容易被忽略的片段,也是城市观鸟课的绝佳起点。一门优质的城市观鸟课,绝非简单的 “鸟种识别”,而是融合自然探索、能力适配、生命尊重与人际互动的成长载体,它让参与者在与飞鸟的相遇中读懂自然与自我,在与他人的协作中收获多元成长。
![]()
一树不容二鸟(鸵鸟拍摄)
一
自然探索:
契合人的多元发展理论,唤醒内在成长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约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包含自然观察智能等多个维度,而自然探索正是激活这一智能、促进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野生鸟类的数量和种类,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城市观鸟课以 “观察飞鸟” 为核心,恰好为参与者搭建了自然探索的平台,让多元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
在传统教育场景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语言、逻辑等显性能力,却忽略了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 很多人对身边的鸟类视而不见,对季节变化中鸟类的迁徙、繁殖规律一无所知,这正是自然探索能力缺失的表现。城市观鸟课,正是通过引导参与者 “主动发现”,逐步激活自然观察智能:从分辨麻雀与燕子的外形差异,到记录斑鸠每天的觅食时间,再到观察啄木鸟啄树的频率与节奏,每一个观察环节,都是对 “细致感知”“规律总结”“联想推理” 等能力的锻炼。
这种自然探索带来的成长,还会辐射到其他能力维度。孩子在追踪候鸟轨迹时,会主动查阅地图、记录迁徙路线,间接提升了空间智能与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在与孩子讨论 “鸟类如何适应城市环境” 时,会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实现理性思考能力的巩固。正如多元发展理论所强调的 “各智能维度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城市观鸟课以自然探索为纽带,让参与者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多方面能力的同步提升,唤醒了内在的成长动力。
二
适配与激发:
课程设计贴合参与者的接受能力,点燃学员的主动探索热情
一门能真正吸引参与者的观鸟课,必然是 “懂受众” 的 —— 它不会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吓退新手,也不会用过多的内容填鸭硬塞,而是通过 “以参与者为中心” 的设计,让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参与者都能找到探索的方法和乐趣,进而有能力和意愿主动深入。
![]()
哈哈,捕鱼成功啦!——黄苇鳽(鸵鸟拍摄)
在内容设计上,课程遵循 “由浅入深、贴近生活” 的原则,避开 “要认识或加新多少鸟种” 的误区。对于初次接触观鸟的孩子,引导员会从 “最熟悉、最容易观察到的邻居” 入手:带着他们在社区花园看麻雀筑巢,用通俗的语言解释 “喜鹊为什么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搭窝”;在河边观察白鹭时,会用 “白鹭的尖嘴像小镊子,能精准夹起小鱼” 这样的比喻,让孩子轻松理解鸟类的捕食特点。这种考量到参加者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设计,让孩子不会因 “看不懂、记不住” 而气馁,反而会因为 “原来身边的鸟有这么多故事” 而产生好奇。
![]()
“快来看,我的瓣蹼长这样” ——常见水鸟骨顶鸡(鸵鸟拍摄)
在形式设计上,课程通过 “互动体验” 激发主动探索欲。针对孩子的注意力特点,设计 “鸟类迁徙” 游戏:让孩子扮演迁徙的鸟儿们,体验上千公里迁徙过程中的遭遇,体会鸟儿们自由飞翔背后的种种困境;组织 “观鸟日记分享会”,鼓励孩子用文字、绘画记录观察发现,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日记被同伴称赞,或通过分享解开了 “为什么冬天看不到燕子” 的疑惑时,主动探索的热情会进一步被点燃。
![]()
在游戏中练习对鸟儿形态的观察(泥胡菜拍摄)
对于家长成年参与者,课程则侧重 “视角切换” 的引导。很多家长最初带着 “陪孩子完成任务” 的心态参与,课程设计便通过 “亲子共同观察” 的环节,让家长重新发现自然的魅力:比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 “寻找树上的鸟巢”,比一比谁先发现;让家长听孩子讲解 “自己观察到的鸟类趣事”,从 “陪同者” 转变为 “倾听者”、“共学者”。这种 “不强迫、重体验” 的设计,让家长放下功利心,主动投入到观鸟探索中,甚至会在课后主动查阅鸟类图鉴,与孩子分享新发现。
三
尊重生命:
理解鸟类生存规律,树立自然敬畏之心
观鸟不是 “占有式的观赏”,而是 “远距离的尊重”——城市观鸟课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让参与者理解鸟类的生命规律,明白 “人类的行为会直接影响鸟类的生存”,进而树立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
嘘!(金星拍摄)
课程会通过 “案例引导” 让参与者感知鸟类的生命需求。在观察小鸊鷉时,引导员会告诉孩子:“小鸊鷉妈妈会带着宝宝在水里游,要是我们大声说话,吓到它们,宝宝可能会跟丢妈妈。” 在看到树上的啄木鸟时,会解释:“啄木鸟啄树不是在破坏树木,而是在找虫子吃,还会在树洞里做窝,我们不能去打扰它们的家。” 这些贴近观察场景的讲解,让孩子直观地意识到 “鸟类和人类一样,需要安全的家、充足的食物,也会害怕危险”。
![]()
吃吃吃的红尾斑鸫(鸵鸟拍摄)
更重要的是,课程会引导参与者反思 “人类行为对鸟类的影响”,将 “尊重” 转化为实际行动。当看到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时,引导员会带着孩子讨论:“要是小鸟不小心被塑料袋缠住翅膀,会怎么样?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路过高楼玻璃幕墙时,会解释:“玻璃会反射天空的样子,迁徙的小鸟会以为是真的天空,撞上去会受伤,所以有些大楼会贴‘防鸟撞贴纸’。” 这些讨论让参与者明白:“不随意丢弃垃圾”“不打扰鸟类栖息地”“支持防鸟撞设施”,都是对鸟类生命规律的尊重。
![]()
一只撞晕的普通翠鸟(鸵鸟拍摄)
有个孩子在课后主动改掉了 “往楼下扔面包屑” 的习惯,他说:“不新鲜的面包屑会让小鸟生病,我想让小鸟健康地活着。” 这种从 “知道” 到 “做到” 的转变,正是课程 “尊重生命” 理念的最好落地 —— 它让参与者不再把鸟类当成 “供观赏的动物”,而是当成 “需要平等对待的生命伙伴”。
四
人际互动:
设计协作环节,在交流中深化成长
城市观鸟课的魅力,不仅在于人与鸟的相遇,更在于人与人的互动—— 课程通过 “团队协作”“分享交流” 等环节,让参与者在彼此的陪伴与启发中,收获更丰富的成长体验。
在亲子互动层面,课程搭建了 “共同成长” 的桥梁。“亲子观鸟小组” 是经典环节:家长和孩子组队,一起制定观鸟计划,分工完成 “寻找目标鸟类”“记录观察数据”“整理发现” 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再是 “指挥者”,而是 “共学者”—— 当孩子因为找不到目标鸟类而沮丧时,家长与孩子一起分析 “可能在哪里”;当孩子兴奋地分享 “新发现” 时,家长能理解孩子的心情,甚至向孩子 “请教” 更多的问题,抓住机会进行引导。这种平等的互动,让亲子关系从 “单向陪伴” 变成 “双向滋养”,很多家长表示:“以前陪孩子总是我在说、他在听,现在我们一起看鸟、一起讨论,观鸟成为我们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感觉和孩子的关系更亲密了。”
![]()
母女一起观鸟的温馨时光
在同伴互动层面,课程设计了 “协作探索” 的场景。针对孩子群体,组织 “观鸟寻宝” 活动:将孩子分成小组,每组拿到一张 “任务卡”,需要合作找到“很会隐藏自己的鸟”、 “在梳理羽毛的鸟”、“带着幼鸟的鸟” 等目标,并共同完成观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 “分工合作”—— 有人负责用望远镜观察,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和其他小组交流信息;也会学会 “解决矛盾”—— 当小组成员对 “目标鸟类的位置” 有分歧时,需要一起讨论、验证,最终达成共识。这些互动让孩子在自然探索中,同步提升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收获了友谊。
![]()
10岁小斑马,课后与妈妈一起整理的鸟课记录
(熊猫拍摄)
在团队成员互动层面,课程打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 “深度协作”。从踩点路线的规划,到课程内容的讨论,再到课后的复盘,团队成员需要充分交流想法:负责引导的成员会分享 “孩子对哪个环节最感兴趣”,负责记录的成员会提出 “下次可以增加哪些互动形式”,负责后勤的成员会提醒 “需要提前准备哪些工具”。这种 “每个人都有话语权” 的互动氛围,让团队成员在碰撞中完善课程,也在彼此的支持中实现自我突破 —— 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从 “只会拍照” 到 “能独立设计互动环节”,这个过程离不开团队伙伴们的鼓励与指导。
![]()
团队踩点欢乐多
城市观鸟课就像一扇窗,透过它,参与者看到的不仅是枝头的飞鸟、自然的美好,还有自己的成长潜力、与他人的温暖连接。它以自然探索为根基,以适配设计为支撑,以生命尊重为内核,以人际互动为纽带,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在与鸟、与人、与自然的相遇中,成为更完整、更温暖的自己。而这份成长,终将转化为守护自然的力量,让城市与飞鸟的共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长久。
由此可见,一节成功的自然课,其核心远不止于带领观察,更在于精心的课程设计。若您也想掌握从零开始构建一门优质自然课程的系统方法,欢迎来参加鸵鸟主带的《从活动带领到课程设计》!
![]()
课程招募详情:
“盖娅观点”系列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