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易中天从未“赞美清朝”,更非厚此薄彼评明清
![]()
“易中天批评明朝、赞美清朝”的说法,是对其历史观点的严重误读。这种解读将复杂的历史评价简化为“非黑即白”的站队,既忽略了他对两朝均有褒贬的完整论述,也曲解了其以制度和文化为核心的史学分析逻辑。还原其原始观点可见:他对明清的评价始终立足具体历史语境,既批判明朝的制度僵化,也指出清朝的深层隐患;既肯定明朝的文明亮色,也认可清朝的治理智慧,从未陷入“厚此薄彼”的误区。
一、对明朝:批判制度缺陷,未否定文明价值
易中天对明朝的批评,集中于政治制度设计与后期治理失效,而非否定整个朝代的历史贡献。他指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形成了权力过度集中的集权体制,虽经明成祖设立内阁缓解行政压力,但内阁缺乏实权制衡,导致“皇帝怠政则朝堂混乱”的制度性风险。万历皇帝二十余年不上朝、明末官场贪污成风等现象,正是这种制度缺陷的集中爆发,最终造成“民不聊生、天下疏离”的危局。在文化层面,他批评明朝过度推崇程朱理学压制思想活力,嘉靖、万历年间的文字狱打击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使文化走向保守。
但这些批判从未掩盖明朝的历史成就。他在论述中并未否认朱元璋税制改革初期对农民负担的减轻,也未忽视郑和下西洋展现的海洋实力与明代中前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对于张居正改革,他虽指出“一条鞭法”长期加重民间负担的问题,却也认可其推动白银货币化、催生晚明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的历史作用。这种评价逻辑始终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非对明朝进行整体性否定。
二、对清朝:肯定治理智慧,更痛斥深层危机
所谓“易中天赞美清朝”的说法,仅截取了他对清前期局部成就的分析,却刻意回避了他对清朝核心缺陷的尖锐批判。他确实肯定康雍乾三朝的治理亮点:如军机处的设立提升决策效率、满汉共治推动民族融合、《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保存,以及疆域拓展对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贡献。但这些评价始终伴随着明确的批判与警示。
在制度与文化层面,他直言清代“时代精神到了膝盖”,通过强化专制培养出“大批马屁精”,导致知识分子风骨尽失。对于被部分人推崇的“乾隆盛世”,他更是痛斥乾隆为“王八蛋”,直指其闭关锁国政策“变本加厉”,以“片帆不得入海”的严苛禁令阻断中外交流,直接埋下中国近代落后的隐患。他从未回避清朝中后期的腐败与制度僵化,明确指出其“闭关锁国和统治腐败导致了近代的落后屈辱”,这种批判力度丝毫不弱于对明朝的评价。
三、误读根源:简化历史评价,割裂完整论述
将易中天的观点曲解为“褒清贬明”,本质上是两种认知偏差所致。
其一,是断章取义的解读陷阱。部分人只截取他对明朝制度缺陷的批判言论,与对清朝前期治理成就的分析进行对比,却无视他对明朝文明贡献的肯定,以及对清朝专制、闭关等问题的痛斥。例如,他既批评明朝的消极边防策略,也指出清朝“康乾盛世”下潜伏的制度危机;既认可清朝的民族政策,也抨击其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这些完整论述被刻意割裂后,便形成了“厚此薄彼”的假象。
其二,是忽视其史学分析逻辑。易中天的核心研究视角是“制度与文化的演进”,而非对朝代的优劣排序。他评价明朝,是聚焦“集权制度如何走向僵化”;评价清朝,是探讨“多民族治理的智慧与专制的代价”,二者均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不同侧面的剖析。正如他自己所言:“历史不应该被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应该被理解”,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绝非对特定朝代的“站队式评价”。
四、历史评价的真谛:拒绝二元对立,回归立体认知
客观而言,明清两朝都兼具辉煌与局限:明朝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王阳明心学的启蒙,也有制度僵化的困境;清朝有疆域整合的成就、文化整理的贡献,更有专制强化与闭关锁国的灾难。易中天的论述恰恰展现了这种复杂性——他既不因明朝的缺陷否定其文明价值,也不因清朝的成就回避其历史罪责。
那些将其观点简化为“褒清贬明”的说法,本质上是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取代了历史应有的立体认知。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回归完整文本与核心逻辑,而非被碎片化的言论裹挟。易中天对明清的分析,从来不是“选边站”,而是试图引导读者穿透历史表象,探寻制度与文化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正是其历史解读的价值所在,也理应成为我们看待历史的基本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