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谷歌云出的那份DORA报告,在码农圈子里几乎刷了屏,这份报告已经做了十年,一直是看全球软件团队水平的风向标,就像职场里的“行业体检报告”,说的都是实在话。
2025年这份新的更有意思,142页的内容就盯着一件事:AI已经彻底钻进了软件开发的每一个缝隙里,改变的不只是写代码的方式,还有整个团队的生存逻辑。
![]()
一
先给大家扔组实在数据,这是对全球近五千名技术从业者调研出来的结果,掺不了假,现在90%的开发者每天都在用AI,比去年整整多了14个百分点。
这可不是偶尔搜个问题、抄段代码那么简单,每天花在AI上的时间中位数是两小时,差不多占了八个小时工作日的四分之一。
换句话说,现在搞开发的,一天里得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和AI打交道,这密度已经跟当年用IDE写代码没啥区别了。
AI能干的活也早就超出了“辅助”的范畴,写新代码、改已有代码、补技术文档、做测试用例,这些开发流程里的核心环节,都成了AI的主战场。
而且效果确实肉眼可见,80%的人都觉得自己的生产力上去了,59%的人说写出来的代码质量更高了。
不少码农都有这感觉,AI写的代码反而更规整,符合行业标准,自己写的时候还可能因为赶进度偷懒不重构,AI倒不会犯这种“人类错误”。
![]()
但诡异的地方就在这:人人都在用,却没几个人真信,报告里有个特别扎眼的反差数据,虽然七成开发者对AI输出的东西多少有点信心,但真正“高度信任”的只有24%。
这里面水分还挺大,仅4%是“非常信任”,剩下20%只是“比较信任”,还有30%的人干脆几乎不信任。
研究团队把这叫“信任悖论”,说白了就是:AI已经成了写代码、调bug的必需品,但大家对它始终揣着一份戒心。
这种心态其实特好理解,就跟咱们查技术问题总上StackOverflow似的,明明每天都要翻好几次,可抄完代码总得自己再核对一遍,生怕哪个逻辑藏着坑。
AI也是一样,有时候给的答案看着特完美,逻辑通顺、格式标准,可一跑起来就出问题,要么是没考虑到公司内部的系统环境,要么是隐藏着安全漏洞。
所以现在的开发者都是“边用边防”,把AI当助手却不当专家,用完必须自己把关,这已经成了行业默认的规矩。
![]()
二
比心理矛盾更实在的,是AI给团队带来的实际影响,这份报告最核心的发现不是AI多有用,而是AI更像一面镜子,还是个带放大功能的镜子——它不会改变团队的本质,只会把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这话听着有点绕,咱们掰开了说:要是团队本身文化健康,协作顺畅,没什么历史包袱,AI加进来就是加速器,迭代速度更快,代码质量也更稳。
可要是团队本身就一堆毛病,比如背着十几年的遗留系统,流程僵化得改不动,同事之间沟通都费劲,那AI不仅救不了场,还会把这些问题放大十倍,最后交付更不稳定。
数据已经把这一点锤得很死:个体效率、代码质量和组织绩效确实上去了,但“软件交付不稳定性”也跟着涨了,不少团队的员工burnout(burnout指职业倦怠)和内部摩擦都变多了。
AI就像给团队开了倍速,好团队在倍速里越来越顺,烂团队在倍速里越来越乱,以前没AI的时候,流程乱还能靠“磨洋工”遮掩,现在AI一催,所有漏洞都暴露在明面上,想藏都藏不住。
![]()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变化,是对去年结论的反转,2024年的DORA报告还说,AI和交付速度没什么明显关系,可2025年的数据直接证实了“强者恒强”——高效能团队用AI,能更快地发布软件,差距一下就拉开了。
这说明AI不是“普适福利”,不是所有团队用了都能变好,它更像给尖子生的“强化辅导”,能让本来就优秀的团队跑得更快,却救不了基础太差的团队。
研究者在访谈里发现的“镜像效应”更能说明问题,高效能团队里,AI帮他们快速搞定代码审查、测试这些繁琐活,大家有精力尝试新方法,反而更敢创新。
可低效能团队里,AI成了“临时补丁”,哪里缺人补哪里,结果AI写的代码和旧系统不兼容,bug越改越多,返工一次比一次费劲,团队成员都说“AI把混乱变得更显眼了”。
为了把这事说透,报告里还总结了七种典型的团队“人设”,虽然不用一个个列出来,但核心就一个:大多数团队都处在中间状态,既有优点也有隐患。
AI来了之后,这些特点被无限放大,那些被叫作“和谐高绩效”的团队,就像配合默契的乐队,AI来了之后节奏更稳、效率更高。
而那些“遗留瓶颈”团队,背着旧系统和老流程,就算装了AI这个“新涡轮”,跑起来还是卡顿,交付不稳定的问题反而更突出。
还有些“低频高效”的团队,做事谨慎但慢半拍,AI能帮他们把质量提得更高,却解决不了节奏慢的根本问题,这就像给团队做了次全面体检,AI不会治病,只会让病灶更清晰。
![]()
三
报告首次提出的“AI能力模型”算是给了答案,说白了就是七个关键能力,这些能力一半是技术建设,一半是文化制度,合在一起才是承接AI的基础。
很多公司以为买个AI工具就万事大吉,其实根本没抓到重点,比如得搞清楚AI是服务用户的,不是为了炫技;代码得有规范的版本控制,不然AI写的东西只会添乱。
内部数据得结构化,能被AI用上;任务得敢拆成小批量,让AI能参与进去;公司对AI的态度和准则得明确。
得有配套的内部平台,把AI嵌进日常流程里;数据治理、隐私合规这些基础得打牢。
这些能力不是虚的,都和绩效直接挂钩:版本控制做得好,代码质量就高;心里装着用户,团队表现就好;数据生态健康,公司才能长期走下去。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90%的使用率,有的团队飞升,有的团队崩盘——关键不在工具,在团队有没有承接工具的能力。
报告最后给的结论很实在:真正成功的组织,不是先买了AI再去升级文化,而是先把文化和基础打牢了,AI才能发挥作用。
未来几年,AI在开发领域的最大挑战根本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组织愿不愿意改变,那些抱着老流程不放,想靠AI“走捷径”的团队,最后只会被AI拖得更累。
![]()
说到底,AI已经从“尝鲜玩具”变成了“标配工具”,这是挡不住的趋势,但它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解药,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的是团队最真实的底色。
90%的使用率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拼的不是谁先用AI,而是谁能用好AI,而用好AI的前提,从来不是多先进的工具,而是团队本身的文化、流程和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