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媒体报道,绵阳市民范同学通过某外卖平台点餐后,在食用过程中突感喉间刺痛,呕吐时发现呕吐物中混有碎玻璃,并伴随吐血症状。
经医院检查,其双侧声带充血肿胀、黏膜轻微受损,需接受药物治疗。然而,当范同学向涉事商家及外卖平台反馈此事时,仅获得70元外卖费用退款,后续赔偿与责任认定陷入“踢皮球”僵局。
事件经过:外卖中吃出碎玻璃,消费者健康受损
据范同学描述,10月15日晚,他通过某知名外卖平台订购了一份餐食。用餐过程中,突然被口腔内的硬物划伤,随即呕吐出带血的碎玻璃。
![]()
紧急就医后,医生诊断其口腔黏膜及声带因玻璃碎片划伤导致炎症,需暂停说话并服用消炎药。范同学提供的医院检查报告显示,其伤情虽未构成严重伤残,但已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事发后,范同学第一时间联系商家及外卖平台客服。商家以“需调查”为由拖延处理,平台则建议消费者与商家自行协商。经过多次沟通,商家最终仅退还70元餐费,并表示“无法决定更多赔偿”,要求范同学“等待上级处理”。而平台客服在记录信息后,未主动跟进处理进度,仅以“已反馈”回应消费者。
![]()
“从15号到今天,我打了十几个电话,商家说平台不管,平台说商家负责,到现在连一句正式道歉都没有。”范同学无奈表示。目前,其医疗费用已超过300元,且因声带受伤无法正常授课(范同学为兼职钢琴教师),间接经济损失持续扩大。
法律视角:消费者权益保护存难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148条,消费者因食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可向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并主张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若范同学的情况属实,商家除退还餐费外,还需承担医疗费、误工费及惩罚性赔偿。
![]()
然而,实际操作中,消费者维权面临多重障碍。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指出:“此类案件需证明玻璃碎片来自餐食本身,而非消费者自行放入。若商家否认责任,消费者需提供取证视频、包装完整性证明等材料,否则举证难度较大。”
此外,平台作为信息撮合方,通常以“免责条款”规避直接责任,进一步增加了维权成本。
行业乱象:外卖安全频发,售后机制待完善
这并非外卖行业首次出现类似事件。2025年2月,某平台曾因“美团买菜商品藏玻璃碎片致伤”被消费者投诉,最终以退款及赔偿306元医疗费了结;2024年10月,广东惠州一外卖员送餐时因玻璃门碎裂被索赔600元,引发关于“责任归属”的争议。
业内人士分析,外卖行业快速扩张下,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忽视食品安全管控,而平台在售后环节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目前,多数平台仅要求商家购买基础责任险,但赔付上限低、流程繁琐,难以覆盖实际损失。”某外卖平台前运营总监透露。
消费者呼吁:强化监管,建立透明赔付机制
范同学的遭遇经社交媒体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多数人认为,70元赔偿“连医疗费都不够”,平台与商家“推诿责任”的态度令人寒心。
![]()
消费者李女士表示:“现在点外卖总担心不干净,出了事又找不到人负责。希望平台能公开赔付标准,而不是让消费者自己‘扯皮’。”
对此,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已关注到该事件,将联合卫健部门对涉事商家进行抽检,并督促平台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同时,专家建议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时,应立即拍照取证、保留医疗记录,并通过12315热线或司法途径维权。
这起事件再次敲响外卖行业食品安全警钟。在便捷与风险的博弈中,如何平衡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商家经营成本,考验着平台的社会责任与管理智慧。
截至发稿前,涉事商家与外卖平台仍未就赔偿方案达成一致。范同学表示,若协商无果,将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