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港金钟道的写字楼灯光在10月14日深夜熄灭时,融创中国的债权人会议已悄然改写了房企化债的剧情——98.5%的赞成票看似为这场持续两年的债务困局划下逗号,但700亿偿债压力压降的承诺、首家境外债清零房企的头衔,究竟是破局曙光还是新的悬念?
香港会议中心的表决夜:98.5%赞成票背后的关键信号
2025年10月14日下午3点,香港高等法院旁的会议中心里,1492名债权人的投票终端陆续亮起。当系统最终定格时,1469张赞成票构成的98.5%支持率,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低迷的地产圈——要知道,这场表决所需的“通关密码”本是75%的债务金额门槛,而最终94.5%的金额支持率,早已超额完成任务。
![]()
图源:融创中国公告
没人会忽略时间节点的微妙:距离香港高等法院11月5日的最终聆讯,恰好只剩三周。这意味着,若法院点头,融创将跨过境外债重组的最后一道坎。更关键的是,叠加此前落地的境内债重组,公司宣称整体偿债压力将压降近700亿元,每年还能省下数十亿元利息——这笔钱,足够覆盖3个“壹号院”项目的建设成本。
但业内的讨论并未因高支持率降温。有人将其视为“行业化债范本”,认为大型房企境外债清零的先例,能给旭辉、龙光等同行提供参考;也有分析师盯着700亿压降数据追问:“是债务展期带来的账面减负,还是真金白银的压力缓解?后续资产处置能否跟上,才是关键。”
从4月方案到6月锁定胜局:融创化债的“关键落子”
回溯这场化债大戏,今年4月的“全额债权转股权”方案,堪称融创抛出的关键筹码。当时,面对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堰塞湖”——涵盖公开债券、私募贷款等多种类型,公司不仅给出了债务转化路径,还悄悄加了个“股权结构稳定计划”,避免管理层持股被过度稀释,这步棋让不少机构债权人放下顾虑。
剧情的推进比预期更顺利。5月,82%的现有票据持有人递来“支持函”;6月,手握75%境外未偿本金的债权人签下《重组支持协议》——相当于提前锁定了表决胜局。但债务重组的另一面,是经营端的“冰火两重天”:2025年上半年,上海壹号院以单盘销冠的成绩撑起场面,公司235.5亿元的合同销售额里,TOP系产品贡献了近四成;可同期199.9亿元的收入,同比仍跌了41.7%,128.1亿元的归母净亏损,即便较去年收窄14.4%,仍是沉甸甸的压力。
11家房企“上岸”之后:行业化债的分化与冷暖
融创的进展,不过是地产行业化债潮的一个切片。克而瑞的统计数据里藏着更复杂的图景:目前境内外整体债务重组“闯关成功”或接近成功的房企,只有融创、旭辉、龙光3家;再算上世茂、佳兆业等8家仅完成境外债重组的企业,整个行业里“上岸”的玩家,满打满算才11家。
不同房企的“破局术”也各有章法。旭辉在9月中旬刚闯过一关,7笔境内债、100.6亿元规模的重组方案,硬是拿到了高比例赞成票;佳兆业则走了“组合拳”路线,债务展期、债转股、资产处置三管齐下,才让境外债重组看到希望。
政策端的“暖风”其实一直吹:融资协调机制、专项债收储、经营性物业贷款松绑……可这些利好就像“甘霖”,只滋润了部分企业。不少出险房企仍陷在“谈判-僵持-再谈判”的循环里,毕竟,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像融创这样,既拿出让债权人认可的方案,又能保住核心项目的销售基本盘。
孙宏斌“破冰”之后:融创还要闯过“经营关”
即便法院最终批准重组,融创的剧本也没到“皆大欢喜”的结局。6月底的股东周年会上,孙宏斌时隔两年再次现身,一句“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让市场振奋,但台下的投资者更关心:如何把235.5亿元的上半年销售额,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流?怎样让199.9亿元的收入不再下滑?毕竟,债务重组只是“止血”,经营复苏才是“造血”。
克而瑞给出的行业建议,更像一份“生存指南”:出险房企得继续和债权人磨细节,能争取债务展期就多争取喘息时间;未出险的企业则要赶紧“瘦身”,把低量级城市的滞重库存清掉,优化土地储备结构——毕竟,在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期,活下去的关键,从来不是“规模多大”,而是“韧性多强”。
总的来说,当融创的98.5%赞成票登上热搜时,有人说这是房企化债的“里程碑”,也有人提醒“别忽视700亿压降目标的兑现难度”。其实,在房地产行业的这场大调整里,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玩家。融创的下一步怎么走?700亿偿债压力能否真的缓解?或许,等到11月5日香港高等法院的聆讯结果出炉,我们才能看到下一段剧情的线索。
(内容综合自融创中国公告、时代在线、第一财经、新京报及往期公开新闻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