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方的秋风拂过晋北高原,大地便悄然换上了金黄的衣裳。在山西大同的新荣区,有一座沉静千年的古堡——助马堡,它如一颗遗落的明珠,静静镶嵌在明长城的蜿蜒脉络之中。每当秋意渐浓,堡外的野草便泛起层层金浪,与远处斑驳的城墙相映成趣。这里没有喧嚣的人潮,也没有过度开发的痕迹,只有历史的回响与自然的低语,在秋阳下缓缓流淌。如果你渴望一场远离尘嚣的旅行,助马堡正以它独有的苍凉之美,等待着被重新发现。
![]()
一、千年古堡的历史回声
助马堡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明长城“外五堡”之一,曾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重要军事据点。它地处晋蒙交界,地理位置险要,素有“塞上锁钥”之称。当年,这里驻守着数百名官兵,烽火台昼夜不息,战马嘶鸣,铁甲铿锵。如今,昔日的战鼓早已远去,但残存的夯土城墙依然挺立,默默诉说着那段烽烟岁月。
走在堡内狭窄的巷道中,青石板路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的老屋大多已倾颓,只余断壁残垣。偶有几户人家仍在此生活,门口挂着玉米和辣椒,炊烟袅袅升起,为这座死寂的古堡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告诉我们:“我祖上就在这儿守边,现在虽然没人打仗了,但根还在。”
二、秋草漫野的视觉盛宴
1. 长城脚下的金色原野
秋天是助马堡最美的季节。当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来临,堡外的大片荒地便被金黄色的野草覆盖,仿佛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绒毯。这些草多为针茅、蒿类等耐旱植物,在秋风中摇曳生姿,阳光洒落时,整片原野泛起金属般的光泽。
站在高处俯瞰,长城如一条灰褐色的巨龙,自西向东蜿蜒而去,而助马堡则像龙背上的一枚鳞片,静卧在群山环抱之中。草浪随风起伏,与古老的城墙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生命的律动,一边是时间的凝固。
2. 日出与日落的光影奇观
清晨五点半,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薄雾笼罩在草地上,宛如轻纱。此时登上残存的敌楼,可以看到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洒在长城的垛口上,瞬间将整个山谷染成金色。镜头下的每一帧都如同油画般浓郁。
而日落时分,则更显苍茫。夕阳西下,余晖将城墙的影子拉得极长,草尖被镀上一层暖橘色,远处的山峦渐渐隐入暮色。这一刻,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你与这段沉默的长城对望,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3. 野生动植物的生命律动
![]()
别看这里人烟稀少,生态却异常丰富。秋季是许多鸟类南迁的时节,常能看到成群的百灵鸟在草丛中跳跃觅食。偶尔还能发现野兔、狐狸的踪迹,它们在黄昏时分悄然出没,为这片荒原增添了几分神秘。
植被方面,除了大片的黄草,还有零星分布的沙棘、柠条等耐寒灌木。沙棘果在秋阳下红得耀眼,酸甜可口,当地村民常采摘晾干泡茶。这些不起眼的生命,正是助马堡生生不息的见证。
三、文化与旅行的深度交融
1. 原生态的旅行体验
与热门景区不同,助马堡至今未被商业化开发。这里没有门票,没有导游,甚至连明确的指示牌都很少。游客可以自由穿行于古堡内外,触摸斑驳的墙砖,聆听风穿过垛口的呼啸。这种“无干预”的状态,反而让旅行更具探索感和真实感。
不少摄影爱好者专程驱车数百公里前来拍摄,他们说:“这里的美不在精致,而在粗粝中的诗意。”
2. 民俗与记忆的延续
尽管人口稀少,但助马堡的文化并未断绝。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村里仍会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纪念历代戍边将士。老人们还会讲述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事:某年大雪封山,守军靠啃树皮度日;某夜敌袭,烽火一夜传遍五堡……
这些故事虽无史料佐证,却构成了地方记忆的重要部分。它们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史书上的文字,更是活在民间的情感与传承。
3. 可持续旅游的未来可能
随着“冷门古迹热”的兴起,助马堡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关键课题。有专家建议,可发展低密度的文化研学旅行,鼓励游客以徒步、骑行方式探访,同时培训本地居民担任讲解员,既增加收入,又留住乡愁。
![]()
大同新荣区的助马堡,是一座被时光遗忘的边塞古城,也是一幅用秋草与长城共同绘就的画卷。它不喧哗,不张扬,却以最本真的姿态,展现着北方大地的雄浑与苍凉。当你踏足这片土地,踩在松软的枯草上,听风掠过城墙的缝隙,那一刻,你会明白:有些风景,注定属于愿意慢下来的旅人。这个秋天,不妨走进助马堡,让心灵在历史与自然的交汇处,得到一次彻底的洗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