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作为当代产业革命的新引擎,不仅向工业、医学等多个领域渗透,改变生活世界,而且向绘画、音乐等人文领域进军,改变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格局。
AI以数据库的方式把人类的行为数据“集中”起来,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交往。这将彻底改变未来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
原文 :《“测绘”人类文明的模糊面孔》
作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志强
图片 |网络
人工智能快速崛起与迭代发展,以算法为核心的文化滋生疯长,数据感知开始与人类的认知感知并驾齐驱,我们的生活正在面临天翻地覆的改变。我们会面临怎样的未来?这当然是一个大命题。如果我们从技术文化史的角度来探究,或许可以“测绘”AI时段人类文明的模糊面孔。
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变迁
人类依靠身体的演进确立人的生活方式。最初,他们借助工具四处迁徙,采摘瓜果、挖掘根茎、捡拾腐食,他们甚至可以用火山岩碎裂的尖利石片,努力围猎大型动物,获得少量的肉食。直到大约1万年前,地球气候变暖,人类可以群居性地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大约8000年前,人类学会了择种。这时,石镰、石斧等专业化农具的发明令农耕变得相对容易。正是新石器时代各种农耕技术的“迭代进步”,才有了人类整体性的“农耕文明”的建立。人类开始群居、定居,村镇开始出现,瘟疫和贸易的考古遗迹,证明5000年前农耕文明催生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于是,“文化”开始逐渐出现一些相对固定的表意方式,语系开始形成,中东则出现了孕妇神像(恰塔尔休于遗址)。随着农耕技术的成熟,职业区分与阶层区隔造就了文化的政治化,城邦政治、王权统治、郡县制度逐渐确立。
漫长的农耕文明养育了农耕时代的王朝体系,也塑造了独特的生活经验与美学表达。人口迁徙和社会交往造就了“乡愁”文韵,“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叹,凸显农耕文明典型情感节奏;漫长的冬季令俄罗斯叙事长诗成为可能;春耕秋收让四季循环勾连着天道循环的想象;岁月仿佛是永恒的,几乎不需要“新知”,“老人型”社会的价值取向令“经验”如此重要;缺少有效的汇通兑付体系,绝大部分人一生居住在故乡,“熟人社会”“乡绅文化”“城邦文明”非常成熟。人们基于本地信仰的生活,大大优越于四处流浪的生活。
![]()
直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出现,工业技术革命到来,人类的生活再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工业革命带来了诸多产品价格的降低。从1782年到1812年,棉布价格降低了90%;陶瓷工业的崛起,令昂贵的中国瓷器成为欧洲普通百姓的日用品。穷人的收入却大幅降低。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令百万人聚集在一起生活,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从散布在各个村落之间变为在城市中成规模地呈现,这令马克思震惊不已!他看到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也看到了这种生产力将无产者聚集起来,形成一种集体性力量的可能。工厂主“发明”了大众旅游,转移人们关注自我精神和生活品质的眼光,它令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诗和远方”,那里有和车间里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截然不同的生活。
铁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人口的大流动。“陌生人社会”取代了“熟人社会”,一种新的生活文化诞生了。夜生活在巴黎变得日渐繁盛,吉登斯所说的“爱情发生的三大条件”——现代交通、货币系统和有效的避孕术此时已具备。但是,随着抗生素在20世纪的使用,女人和孩子不再容易在感染中死亡——一夫多妻的制度真正在全球慢慢变得毫无必要。婚姻、家庭和民族国家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柱石:人们开始从私人生活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快节奏的情感驱逐了“思念”“乡愁”,作为新闻的一种消遣性的替代品,“小说”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文化生产产品。贸易的发达、战争的全球化与通讯的发展,让农耕文明时期的“民族”“群落”“种姓”变得不那么重要。科学主义取代了宗教,成为人们普遍的信念;现实主义取代了古典骑士幻想,成为人类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
在我看来,我们今天正处在第三次文明大变革的时段:数字技术正在催生新人类文明形态,我们恰处在“未来”的时刻。
将重新定义社会秩序
AI技术的迭代发展,人工智能显示出来的巨大算力,令现代人类面临新的生活可能性。以网络神经为核心的“数据感知力”、基于高斯相依函数算法的“数字化管理”与致力于以创造性行为为目的的“人机合成技术”,正在形成如同蒸汽机一样改变人类历史方向的合力。有人开玩笑说,人类发明人工智能,本来是想让它来拖地洗碗和整理办公室,人类就可以风花雪月,写诗作画;现在人工智能风花雪月、写诗作画,人类依旧拖地洗碗、整理办公室。无所不能的AI技术,最终会塑造怎样的生活?
目前来看,AI首先要重塑的是我们现有生活的“空间”。人类的农耕和工业文明,虽然创造出了虚拟交往的文化空间,但是这种空间依托于实体化,是“面对面”(face to face)的。AI则以数据库的方式把人类的行为数据“集中”起来,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交往。这将彻底改变未来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我们可以设想,AI会逐渐形成更加精准的“意义投放”和“社会布局”,从而将人类的社会转化为“人-网”结构:更加便捷和有效率的信息汇通网络让人们获得信息、表达需求、寻找机会,而生产和物流“隐入后台”,通过商品数字链直达需求者;诸多文化活动以AI平台的方式来完成,“AI”未来的新名称或许是“CSA”(commander of social activities),而不再是“knower”或“communicator”。由AI来管理超级企业或帝国型的高校要比交由一个成员组织或许更有可持续性。
![]()
随之而来的则是AI将重新定义社会秩序。2023年到2025年,快捷支付增加了300%,交易额度和次数的增加,令一个社会的财富流通更加快速。而未来AI金融管理会通过财富量的调节,令社会以流通方式共享的资金更加丰盈。这将会极大地推进社会阶层财富分配的公平化。事实上,“钱归谁有”和“谁能用钱”完全可以区分开来。拥有财富,不如过手财富,只要财富流通速度增加,“贫穷”就会被重新定义:一生中有钱花的时间足够多,那就不再是所谓“穷人”;而工业文明时代,占有财富的数量远比占有财富的时间更加重要。与此同时,精英和大众的分层也被动摇。AI将整个社会的智力类型“中型化”“平板化”的同时,也令私密小众更容易汇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知识堡垒。“有见识”和“有知识”的区分更加重要,因为文化区隔形成的精英壁垒将让位于“思想壁垒”。
当然,AI所带来文明是多元化的,也会令人类面临新的危机,就像当年工业革命带来了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贫穷。一位美国学者在中国学者的微信群里发了一个长长的问卷,我在回答时竟然倍感压力。他设置的AI的生活伦理、政治理念、情感沟通和消费理念诸问题,无不令我如芒在背。比如,大火中,人工智能受命拯救火中的“主人”,遇到火中邻居的幼儿挡路,为了执行主人的指令,是否要做出“清除”(杀死)的行动?当医生需要谎言来辅助病人治疗的时候,何种程度上允许人工智能撒谎?伴侣型的人工智能如果自生长出令主人不满意的“情感”或“性格”,是否需要重设?……AI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我们现有的文明制度、法律法规和行为伦理需要持续做出相应的完善。
可能导向“数据保守主义”
曾经有人在网上晒出来两首诗,A语义清晰,思路通常,情感真挚动人;B则语言跳跃,意象混乱,情感芜杂矛盾。很多人选择A乃是诗人的作品,B乃是人工智能的作品。情形却恰恰相反。只有诗人才能表达焦虑不安、无法令他人完全理解的晦暗境遇与语词间充满张力和缝隙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幽灵形象生产力,创作出来的总是极其富有“情感性”的情感和意蕴鲜明的语句。
![]()
这恰恰说明了人工智能“创作”可能会导向“数据保守主义”的问题。这种情形跟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紧密相关。作为一个“数据感知”系统,人工智能在进行其网络深度神经的探测过程中,必然会导向“高斯相依函数陷阱”。19世纪初,高斯联结相依函数出现,以此来尝试建立预测的数据化方式。高斯发现,可测量的事物,大部分的数据点都会集中在中间值附近,这就有了“正态分布”:中间值总是数据量大,远离中间值则数据量小,如同森林中的树木,最高的与最矮的树木总是少数,绝大多数树木呈中间状态高度。高斯函数为算法社会提供了科学性的合法保障:那些看似无序的世界潜存相关性。韦伯把从股票的上下波动当中取一个平均数从而确立股票价格走向的方式视为“价值中立”思想的基础——这样的观念,恰恰体现了算法社会合法化与合理性相互维系的后果。事实上,即使存在股票的中间值,也无法说明存在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价值中立。但是,高斯相依函数作为人工智能数据决断的基础,必然导向一种对“大多数数据”采信和认同的趋势。人工智能对于知识、思想和情感的判断,在没有有效的指令干预和人工修饰的条件下,必然更依赖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智慧集合。恰如各种小视频爆火之后,各种市井伦理规范和俗世生存哲学喷涌而出,带有探索性和独特性的认知和行为,被各类常识性话语淹没。特立独行的意识和桀骜不驯的认知变得更加难以表述,也更难以被“网众”认可;“中间状态高度”的思想成为主流。于是,人工智能的文艺走向一种“数据保守主义”也就成为必然。
与此同时,AI在生物学领域形成的巨大突破也显示了一种新的能力: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我们要不要大胆地设想,AI其实只是一个数字文明的预备阶段的产物,或者未来不是人类生产的人工智能多么强大,而是人类借助于AI创造出新的“人机合成生命体”或者“人类智能优选体”多么伟大——AI将消失于新人类诞生的时代。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2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