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张帆 杨鑫)日前,记者从商洛市洛南县获悉,在该县三要镇的永坪村,提起刘雪玲的名字,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她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儿媳,却用最朴素的行动,为“孝”字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让“久病床前有孝媳”的佳话,在乡间邻里间传颂。
一念之善,跨越世俗的藩篱
故事的开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2023年10月,婆婆张芳因腿关节手术,术后身体虚弱,陷入了严重的排便困境。腹胀的痛苦折磨着老人,也让陪护的家人心急如焚。医生提出的辅助排便建议,其中一项是需要人工帮助,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道情感与心理上的难关。
当时,张芳的子女远在外地,照料婆婆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儿媳刘雪玲柔弱的肩上。“当时心里确实咯噔了一下,”刘雪玲回忆道,“但一看到婆婆难受得满头是汗,我什么都顾不上了。”这份源于本能的爱,让她瞬间跨越了世俗的羞怯与禁忌。在尝试腹部按摩无效后,她心一横,俯下身,用自己温热的指腹,一点点为婆婆缓解痛苦。同病房的病友和护士们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从业十余年的护士长感慨道:“这样的儿媳,真是头一回见!”
日复一日,用爱熬煮的时光
如果说那一刻的抉择是勇气的闪光,那么术后漫长的照料,则是耐心与爱心的持久考验。
为了让婆婆吃上可口又易消化的饭菜,刘雪玲每天清晨5点,便迎着晨曦骑车赶回几公里外的家中。小米粥要熬到入口即化,蔬菜泥要做得细腻绵软,软面条要煮得恰到好处。当她提着沉甸甸的保温桶,带着家的味道出现在病房时,那不仅仅是一份餐食,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关怀。
白天,她是病房里最忙碌的身影,取药、缴费、整理床铺,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夜晚,当医院床位紧张时,她便在病床边蜷缩着小憩,或在过道的硬纸板上铺开一方小小的天地。婆婆夜里任何一点轻微的动静,她都能立刻醒来,递上一杯温水,或搀扶着去洗手间。那些日子,她迅速消瘦,双眼布满血丝,却从未在婆婆面前流露过一丝疲惫。
点滴之间,胜似亲女的陪伴
孝心,不仅在病中的一朝一夕,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平日里,刘雪玲从不让婆婆沾手任何重活。上街买菜,沉甸甸的篮子总是稳稳地扛在她的肩上;家里的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她一人全包,只愿婆婆能安享清闲。她把婆婆的喜好牢牢记在心里:知道老人爱吃软糕,便每周特意绕路去集市购买;听到老人咳嗽两声,梨水便已悄然在炉上温着;天气刚有转凉迹象,厚实的衣物早已被她找了出来,整齐地放在婆婆床头。
“雪玲就是我亲女子!”每当说起儿媳,张芳的眼眶总是湿润的。在她看来,这份细致入微的体贴,甚至超越了血缘的亲密。
如今,刘雪玲的故事已成为永坪村“活教材”,村里正以她为榜样,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面对赞誉,刘雪玲只是腼腆地笑笑:“照顾老人,是本分,换了谁都会这么做。”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守。刘雪玲用她金子般的心,在平凡的岁月里,为“孝”与“爱”这两个字,做出了最动人、最深刻的诠释。她的故事,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人心,也照亮了乡村文明的前行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