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倪玉
![]()
有些缘分,是天注定的。能够认识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的夫人张赤,便是这样的缘分。2025年9月27日至29日在抚顺参加《雷锋》杂志创刊10周年总结交流活动,没想到第一天报到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同一桌吃饭,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抚顺的三天里,没有一次专门约定但是每日都有至少一次这样的交集,如此自己真的不得不相信缘分了。
85岁的张赤从被称作“雷锋院”的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请假赶来,这份跨越六十余载的特殊情怀,在她眼中熠熠生辉。在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星河中,张赤的名字或许不如英雄本身那般家喻户晓,但她用一生坚守,以“同龄人”“贤内助”“践行者”三重身份,为这束精神之光注入了绵长而温暖的力量。
了解真实雷锋的同龄人
作为与雷锋曾经并肩对接工作的“同龄人”,张赤与雷锋这位时代楷模的交集始于1960年的工作缘分开启。当年的8月份,学校响应政府号召组织举办“新旧社会对比展览”,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张赤作为5所小学联合党支部代理干事负责此次组展工作,驻军部队运输连指导员高士祥让雷锋配合学校提供苦难家史材料,于是张赤与雷锋有了第一次接触。
展览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出差归队的雷锋,连夜赶到学校审查自己提供材料,并且给张赤提出自己的想法。雷锋因为不间断做好事,在军地有一定影响,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高,雷锋则坚持实事求是,不让大家添油加醋进行拔高宣传,他还主动开展自我批评,检查自己存在不足和缺点。
10月10日,建设街小学(后改名为雷锋小学)聘请包括雷锋在内的10名军人担任该校外辅导员,张赤正好赶上,见证了聘任仪式全过程。校园挂满彩旗,人们敲锣打鼓,她又在人群中见到了那个“个子不高,娃娃脸,很精神”的年轻战士——雷锋。
![]()
再后来,张赤不仅碰巧与雷锋同年同月入党,她还被提干正式担任学校主任职务,并且兼任团支部书记、校内辅导员,与已经成为校外辅导员的雷锋有更多的工作往来。雷锋常利用午休或雨天不能出车的间隙来到学校,他结合自己的心得辅导学生,还分享如何用小事传递温暖。为了全面培养学生,雷锋与张赤还在班级中推动建立的节约箱、储蓄箱和针线箱,用细节教会孩子勤俭助人。
那些难忘的面对面交流的时光里,张赤亲眼见证了雷锋对工作的认真及热忱,对孩子的爱心及耐心,对自己的严格及苛求。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的消息传来,张赤直言“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参加雷锋追悼会时,她看着不远处的棺椁,与众人一同落泪,追悼会后的送葬队伍绵延五六站地,抚顺七十万人口中竟有十万人自发前来送行,张赤带领建设小学的20名学生参加追悼会。一位老同志的追问“这是多大的官啊”,让她愈发坚定地回应:“他不是多大的官,他是一位好战士”。这份亲历的震撼与感动,成为她日后传播雷锋精神的最初火种。
抚顺建设小学是全国较早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学校,雷锋牺牲后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学习典型,慕名到建设小学取经的单位络绎不绝,在1962年至1965年,张赤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开展日常学雷锋活动,并且配合校领导接待到校来访嘉宾,她自己亲自给全国各地取经交流回复的信件就不计千数。
宣传雷锋精神的贤内助
![]()
张赤是宣传雷锋“第一人”陈广生的妻子,她与丈夫在学习宣传雷锋的主阵地上共同坚守了56年。在雷锋牺牲前,组织就指派陈广生收集整理其事迹材料,牺牲后更是全方位多角度系统的深挖其事迹。当时全国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尚处萌芽阶段,张赤便主动扛起家庭重担,让丈夫能全身心投入创作。白天她是单位认真负责的辅导员,下班后马不停蹄处理家务,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深夜陈广生在灯下整理素材,她不仅默默泡上热茶,还协助核对史料、誊抄《抚顺日报》连载的雷锋事迹报道稿。
当陈广生因采访受阻而焦虑时,张赤总会及时的给予鼓励和打气;当丈夫他坚持“只宣传雷锋不宣传自己”的原则,拒绝所有关于个人的采访时,张赤更是全力支持这份坚守。在她的支撑下,陈广生于1963年写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相继在《解放军报》《前进报》等媒体发表,让雷锋的名字开始受到各级领导关注,后续更创作了《雷锋在我心中》《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经典作品,其中后者成为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的珍贵文献。
![]()
《向阳坡上长劲苗》一书,是陈广生最初搜集整理雷锋事迹材料的结晶。雷锋入伍不久,组织上发现雷锋是一个非常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士兵,团里安排时任俱乐部主任的陈广生跟踪收集,陈广生多次与雷锋,还有领导讨论材料名称,材料名称几经修改,在雷锋牺牲后才采用下这个书名。这也为后来各类雷锋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最基础、最基本的素材。陈广生接受组织的委派后,越写越感动雷锋精神可贵,他将写雷锋当成事业来完成,深入到有雷锋足迹的各个单位补充采访……不知不觉自己写白了头,成为著名军旅作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想书写与雷锋的故事,践行了“不留遗言遗产,只留雷锋尊严”的誓言,而这背后离不开张赤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不移的支持与无怨无悔的付出。
弘扬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退休后的张赤化身“默默奉献的践行者”,甘当雷锋精神传承路的“无名英雄”。雷锋纪念馆后期进行改造,需要征集文物,张赤和陈广生两人主动翻出家中珍藏的“传家宝”:有雷锋扛着锄头种地珍贵照片,有当年与雷锋对接展览的工作记录,更有陈广生采访雷锋战友时的原始笔记与手稿,很多都是一手史料全部无偿捐赠。
![]()
每当纪念馆修订解说词、策划专题展览,只要找到她,张赤总会尽到自己的力量。主动克服年龄大,整理资料困难等不利因素,用亲身经历补充鲜活细节:“雷锋给孩子讲革命故事时,总爱蹲下来和他们平视”“他那本《毛泽东选集》的封皮,是自己用旧布缝补的”。面对“雷锋连”官兵的请教,她带着史料登门,和年轻战士梳理雷锋的成长轨迹,还结合当年见闻叮嘱:“弘扬雷锋精神不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每一次站岗、每一次帮群众的小事做好,就是传承”。在她看来,自己与干休所里那些写雷锋、画雷锋、学雷锋的老同志一样,都是雷锋精神的接续传承人。
从与雷锋并肩的青春岁月,到支持丈夫记录英雄事迹,再到晚年为传承奔走,张赤淡泊名利,她婉言谢绝一家又一家媒体采访之约。她就像一颗安静的铺路石,用一生坚守证明:雷锋精神从不只属于英雄本人,更属于每一个愿意用行动传递温暖、甘做无名奉献的践行者。
![]()
![]()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连会议展览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自主择业教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用名:王玉,笔名: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