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剧柏含
![]()
今天是10月17号,1919年的今天由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那说到南开,我们应首先提到一个人,就是张伯苓。
张伯苓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他1876年4月生在天津,早年在北洋水师学堂学欧美科技文化知识,毕业之后,加入海军服役,很想通过海军使中国强大起来。
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打破他的迷梦,海军救国这个梦想算是彻底的就泡汤了,后来决定回天津从事教育。按照他的一个朝鲜朋友的评价说张伯苓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人,不能跟同时代杰出人物争执长短。但是他脚踏实地苦干,在他的工作范围里成就非凡,什么工作范围呢?当然就是教育了。
他回到天津之后,首先来找严修,严修跟他是老乡,当时是教育厅长,到他们家做家塾的教习,就讲数、理、化,英语等。这在当时算是个新闻了。在教授之余,他和学生就踢足球,玩儿桥牌。 他比较西化,而且带学生到城外骑自行车。
![]()
而严修和他的教育理念比较一致,都是希望教育救国,所以,两个人一拍即合。
1904年,把家私熟改叫“敬业中学堂”。这又说到另一个人物袁世凯。袁世凯当时是直隶总督力畅洋务,所以,对他们这事儿挺满意,说是还捐了5千两银子资助办学。
1906年,严修、张伯苓在邑绅郑菊如捐出的天津旧城西南的洼地上筹备修建教学楼。这片空地有“南开洼”之称。
1907年秋,学校由严宅迁入新校舍,校名因所在地名之故,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 ,这也是南开系列学校均以“南开”为校名的由来。
张伯苓做校长,当时叫监督,所以南开这块洼地儿从这儿开始的。那时候南开中学有富2代官2代,因为当时能上得起学的就是这些人,当时,富家子弟就作抽纸烟是时髦,每次等假期回来,学校得查查学生手指头是不是熏黄了,口袋有没有烟味?
说有一次一名学生问张伯苓说,您不叫我抽烟。哎,那你抽烟干嘛呀?张伯苓一时无语就把烟袋撅了,说我不抽,你也别抽行不行,一辈子再不抽烟,张伯苓就是这么回事。
![]()
而且,这个人确实对学生非常好,喜欢清晨跑到学生洗脸室,包括教一些农村来的孩子用牙刷,那会儿牙粉,请学生到家里吃饭。其中,请过周恩来,他还严查黄色小说,严禁学生进妓院,甚至在妓院多的地方的街道上派人巡查。
因为他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南开中学”声名传播于外,各地学子纷纷前来投考,很多名人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这儿。什么梁启超、冯玉祥、段祺瑞、袁世凯、黄兴、胡适、叶圣陶、张自忠、邹韬奋,他们的孩子都在这儿读书。
因为这个学校好,1917年8月,张伯苓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去进修教育。
第2年4月,严修也去美国考察。这两位便在美国、加拿大考察各级各类学校,详查题教育体制,访问诸多的校长、教师,也考察和教育有关的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等等,为创办南开大学的做准备。
回国之后呢,摆在他们两位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找钱,筹钱呀,办一个大学需要大笔的资金。
1919年5月之前,这两位为了筹款跑天津、北京,太原、保定、南京就是各地奔走,拜见各方军政要员。最终,争取到了许世昌、黎元洪、李纯、阎锡山、梁士诒这些人的捐款。
除了钱还得有师资呀?他在美国的时候就聘请了一些留美学生到南开任教,经过多方筹备之后,“南开大学”在1919年正式开办。
当时招收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96名学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正是由张伯苓所确立。张伯苓对自己要求确实极为严格。他始终奉行“私立非私有”原则,有两个坚持,即不以办学为进身之阶,不以办学为求富之道。南开教授工薪最高每月达300元,而他的工资一直定格在100元。教授们住在环境优美的百树村,他却在陋巷的3间小房里住了30年。
抗战前,他只拿南开中学工资,不拿南开大学工资;抗战时只拿西南联大工资,不拿重庆南开中学工资;抗战胜利后只拿南开大学工资,不拿别处工资。他因公出差只坐三等车厢,市内开会常步行前往,住最便宜的旅馆,甚至出门必带臭虫药。退休后,他没有工资,全靠儿子赡养。
1951年他辞世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亦无存款,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他每次到北京办事出差,为了给学校省钱,住到前门外施家胡同一个普通客店,房费是1天1块钱。对于捐赠的钱从没有中饱私囊,就兢兢业业,勤俭执教。
所以,他有非常好的社会名望,不过,张伯苓在1909年初编演话剧《用非所学》,将西方话剧引入南开学校。当时社会观念传统,认为演戏是下九流,校长演剧“有失体统”,张伯苓因此受到批评。
但他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为他在西方考察教育时,了解到话剧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对培养学生、改良社会的作用是书本和演说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敢于突破传统的精神,体现了他作为旧民主主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文明和真理、积极推动教育革新的决心。
另外,他的学校里确实重视西方教育,缺乏中国传统人文教育,这个也让他饱受批评。正是这类批评也让他开始思考中国教育的方法,如何西为中用,用西式教育办中国的事情。
后来,张伯苓确实践行了“实业兴学”路线。他一生致力于创办南开学校,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并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
张伯苓在1928年提出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中明确提出"土货化"作为教育方针,强调"知中国,服务中国",主张课程应结合中国实际需求,开设实用课程。这一方针旨在解决当时中国高等教育脱离本土实际的问题,推动学术研究与中国社会相结合。
当时化学是天津的产业支柱。所以,张伯苓在南开还搞了应用化学系,研究成果提供给相关厂家,据说当时云南的厂家都跑到南开来求助,但是,实业兴学,唯利是从,他又遭到批评和非议。
据说作为私立大学,南开当时学费是很高的。 一学年是90大洋,连其他费用1年下来的120大洋,相当于中等收入家庭4、5年的收入,一般人上不起了。
当时北京大学一年30多块大洋,所以,张伯苓就把账户完成,放在图书馆里谁都可以查,谁要是查当月的账目5分钟看清楚,这算是张伯苓和南开的故事吧。
(作者:剧柏含/系国家二级作家/高级书画师/高级政工师职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