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看书籍
![]()
借书证整齐摆放
在定陶区张湾镇张海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 “宝藏之地”——张海图书馆。自1963年至今,这座图书馆已免费开放六十余载,而它的守护者,是年近八旬的普通农民张传党。他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在乡村播撒知识的种子,让书香弥漫在田野之间。
破旧小院藏“书海”,渴望点燃藏书梦
10月16日,记者走进张传党的小院,裸露的砖墙、破旧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屋内,一张桌子、椅子、几个小板凳,还有几个摆满书籍的书架,构成了这个简陋却充满魅力的张海图书馆。身材瘦小、面容黝黑的张传党,衣着朴素,双手布满老茧,很难将他与图书馆管理员的身份联系起来。
几把
1963年,因家境贫寒,张传党只上了15天学便辍学了。“上了半个月的一年级,那时候家里穷,连支铅笔都买不起。”回忆起往事,张传党满是无奈。但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暗夜中的星火,在他心中悄然燃烧。“我特别喜欢看书,路过卖书的地方就会停下来看,只要看中某本书,就算不吃饭也要买下来,就这样书越买越多。”他笑着说。
然而,面对书中密密麻麻不认识的字,张传党却犯了难。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办一个家庭图书馆,让来借书的人教自己认字。“我慢慢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别人,问一遍就记住了,以后再碰到这个字就不会忘了,学会的字也越来越多。”就这样,他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为村民们搭建了一个阅读平台。
乡村“打卡地”,书香满院聚人心
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张传党的图书馆一开办,就成了村民们心中的“香饽饽”。
村民张庆伟回忆:“那时候书特别少,借本书得跑很远的路,所以大家都愿意来传党这儿借书,看看书丰富一下见识。那时候的年轻人,还有上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过他这里。”渐渐地,张传党的图书馆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馆内有政治理论、文学艺术、科普读物等各类图书,能满足不同村民的阅读需求。
大家在这里聚集,或静静阅读,或热烈讨论,小小的书屋满是生机与活力。张传党用自己的行动,为乡村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让知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坚守初心,万卷藏书暖乡邻
60多年来,张传党对藏书的热爱近乎痴迷。他省吃俭用,像燕子衔泥一样,一点点扩大图书馆的规模。图书馆的藏书量从最初的30多本,增加到了现在的两万多本。
来借书、看书的人越来越多,张传党专门制作了借书证,方便大家借阅。“来借书的人,我会给他们办一张借书证,把书名写在上面,还书的时候,盖个章就行。不收一分钱,完全免费。”张传党说。
“蜡烛虽小价值大,照亮别人燃自己。”这是张传党常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在他心里,书就是生活的全部。只要身体还吃得消,他就会一直守着这个小书屋。他用一生的坚守,在乡村田野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艳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