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下去了,中国起诉了印度。
据新华社消息,10月15日,中方就印度电动汽车及电池补贴措施在世贸组织向印方提出磋商请求。
WTO的 “磋商请求”,实质上就是通过国际规则维权的第一步。印度到底干了啥,让中国给告了?
争端起源
简单说就是,印度为了扶持自家新能源产业,砸了几千亿人民币搞补贴,但这些好处只给 “自己人”,中国企业想沾光门都没有。
![]()
印度从2019年“实施FAME INDIA计划”排斥进口整车,到2021将限制延伸至电池生产环节,再到 2025年《电动汽车产业激励计划》设置 “60%本地零部件采购” 的硬性门槛,印度用五年时间完成了 “从产品到产业链” 的全面封锁。这种 “补贴绑定本土化” 的设计,精准排除了中国企业 。
印度的补贴政策看着是 “发展本土产业”,实则满是不公平的套路,核心就是 “既想占便宜,又想把别人赶走”。
忍了好几年后,中国才终于决定通过规矩讨说法。
中国为啥非要走到 “告到WTO” 这一步?
不是中国小题大做,实在是印度太过分。
中国企业被欺负得太惨,损失不是小数目。比如,比亚迪进口车拿不到补贴,还被印度税务局给了一张6300万人民币的补税通知单,打不开市场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看着塔塔汽车靠补贴抢占市场。
印度对进口电动车的关税高得离谱,4万美元以下的收70%,超过4万美元的直接收100%。打个比方,一辆30万元的中国电动车运到印度,光关税就得交21万元,价格直接翻倍。但印度说了,如果企业愿意在印度投资5亿美元建厂,关税能降到15%。
今年8月,印度出台的《电动汽车产业激励计划》最过分,说是给车企20%的生产成本补贴,但必须满足 “本地零部件采购比例≥60%” 。
这门槛有多坑?印度电池产业链90%以上的关键设备和原料都得从中国买,所谓 “本地采购” 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宁德时代本来想在印度建厂拿补贴,一调研发现本地根本没合格的原材料,要是硬建,不仅拿不到补贴,原材料进口还要多交15%的税,最后只能拒绝了印度的招商优惠。
这些不是个案,而是全行业的普遍困境,印度蚕食了太多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海外利益。
![]()
私下沟通没用,只能“告状”
中国一直先礼后兵,在启动WTO程序前,已经先试过双边协商,可印度方面油盐不进。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找WTO这个 “国际裁判”。毕竟WTO的规矩是所有成员国都签了字的,印度作为成员,没理由不遵守。
事实上,除了中国,欧盟企业同样深受其害。大众、宝马等车企因达不到本地采购要求无法获得补贴,大众在印运营20余年仍面临14亿美元天价税单,市场份额仅 2.51%。这种 “一刀切” 的保护主义,已促使欧盟表态 “评估加入磋商的可能性”。显然,印方政策已触及多国底线。此前,欧盟方面要求印度削减汽车行业关税,类似印度对英国的让步。
现在,中国站出来,也是阻止这种 “拆全球产业链补自己” 的歪风。当然,WTO的规则对印度究竟是否具备权威性,还有待验证。但即使印度依旧“装聋作哑”,中方后续也并非无计可施。毕竟,这几年对等反制这招中国已经练的太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