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我们最近计划拍摄一部春秋战国时期的纪录片,想借用你的兵器当道具……”几天前,吴景刚接到山东卫视的一个栏目组编导的电话。
“我‘复原’的古代兵器,登上过中央电视台及多家卫视的舞台。我都记不清多少次了。”吴景刚笑着说。
![]()
“初遇”
9月23日,在东光县南霞口镇吴镇刚村,今年50岁的吴景刚正在打磨战国弩。
吴景刚的妈妈曾在村上的木雕厂上班。自打记事起,吴景刚就跟着妈妈在木雕厂玩。妈妈雕刻时,他要么蹲在一旁,看刨子划过木材露出细腻的纹理,要么捡起边角料,用小刻刀模仿着刻出简单的花纹。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妈妈和木雕厂的工人们讨论木料选择、榫卯拼接时,我会竖着耳朵听。”吴景刚说。
“那时候我觉得木头能‘变’成各种形状的东西,特别神奇。”童年在木雕厂的耳濡目染,让吴景刚对木工技艺有了极大的兴趣。
17岁时,他正式跟着母亲学木雕。从刨平木料到精准凿榫,从设计纹样到打磨抛光,他每一道工序都反复练习,手上磨起了茧子,终于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真正让他迷上古代兵器的原因,是他家小时候那把破旧的弩弓。“这是当年家人用来保家护院,能连发十支箭。”长辈曾经的话,让吴景刚捧着弩弓翻来覆去地看,木柄上的纹路、扳机的结构,在他眼里非常新奇。
从那时起,他每当看到《三国志》里提到的“诸葛连弩,一弩十矢俱发”的记载,或是《武备志》中攻城器械的描述,就忍不住琢磨:这些厉害的兵器,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我能不能造出一把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景刚复原古代兵器的念头愈发强烈。
为了造出一把连弩,他先从书中查找史料,确定连弩的外形和发射原理;接着趴在桌上画设计图,光是扳机结构就改了十几个版,直到每个部件的尺寸、衔接方式都清晰明了;制作时更是精益求精,选木、切割、拼接、打磨,每一步都不敢怠慢。有好几次,为了调试连弩的发射力度,他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就想让它真能‘连发’,不辜负古人的智慧。”凭着这份执着,2006年,他根据家中一把旧弩复原出来的诸葛连弩终于成功连发十箭。那一刻,他捧着作品,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古兵器会“说话”
2008年,吴景刚把自己制作诸葛连弩的视频发到网上。一位北京卫视的电视编导看到了这个小视频。
“当时,那位编导通过QQ联系到了我,想让我讲讲制作故事。”吴景刚说,当时,他还以为对方是骗子。
后来,没想到,摄制组真的来到了东光拍摄。后来,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决心,他就带着自己制作的连弩来到了北京电视台。
“第一次站上舞台,我很紧张。我就把自己的制作过程讲出来。”吴景刚说,他还现场演示了诸葛连弩连续发射的功能。
节目嘉宾感叹,这件兵器完美还原了古籍中记载的威力。随着节目的播出,吴景刚的复原的诸葛连弩得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专家的认可,并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随后,吴景刚并未停下创作的脚步。三弓床弩、指南车、战车等多件古代兵器在他手中相继“复活”,每一件都凝聚着他对古代兵器的深刻理解与敬意。
吴景刚和他的古代兵器复原作品,多次登上央视《我爱发明》节目。在节目中,他现场展示古代兵器的制作工艺和强大威力,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古代兵器的魅力;亮相《走近科学》,深入讲述背后的故事与科学原理。此外,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天津卫视《群英会》等省级卫视栏目也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在《群英会》中,他展示的诸葛连弩和超大型床弩,引得现场嘉宾惊叹连连,让古代兵器的智慧在现代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大同古城墙复原工程中,他的作品以“历史还原者”的身份亮相。更让他自豪的是,越来越多复原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他复原的战国连弩,因形制精准、工艺还原度高,被河北省博物院纳入“古代军事文化”展区,成为展示战国兵器工艺的重要展品。
“博物馆愿意收我的作品,是对我手艺最大的认可。”每次有作品入馆,吴景刚都会受邀参与展品说明撰写,他会把复原过程中查到的史料、发现的工艺细节融入其中,让观众不仅能看到兵器的“形”,更能读懂背后的“史”。
为《断喉弩》剧组做道具
一部名为《断喉弩》的电视剧,让吴景刚的手艺再度大放异彩。
《断喉弩》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剧中那把能制敌的断喉弩是核心道具,剧组辗转多地寻找能复原这一兵器的工匠,最终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吴景刚。接到任务时,他既兴奋又忐忑:“这不仅是个道具,更是要在荧幕上展现的兵器,来不得半点马虎。”
按照他多年的复原习惯,第一步仍是“先懂再做”——他一头扎进史料堆,查阅断喉弩的相关记载,对比同期兵器的构造特点;同时反复和剧组沟通,明确道具需兼顾“形似”与“实用”:既要符合历史风貌,又要能在拍摄中顺利完成发射动作,还得保证演员使用安全。
设计图纸改了很多遍后,他才开始动手制作。选木材时,他跑遍当地木材市场,对比了十余种硬木,最终选定韧性与硬度兼具的木材;做扳机结构时,他参考古代弩机原理,打造核心部件,反复调试弹簧的松紧度,有时为了让触发更流畅,一个小零件就要打磨上百次;就连弩身的纹饰,他都参考同期兵器的纹样,用刻刀一点点雕出古朴的肌理,避免出现“现代感”的痕迹。
那段时间,他屋子里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家人劝他早点休息,他总说:“差一点就完成了,我想再试试。”
忙了一段时间后,断喉弩被送到剧组,道具师看了之后眼前一亮:“这木纹、这弧度,比设计图还带感!”拍摄时,演员拉动弓弦毫不费力,箭矢射出精准有力,导演在监视器前连呼“完美”。电视剧播出后,观众对那把威风凛凛的断喉弩印象深刻。
![]()
让孩子们读懂兵器里的历史
“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了解古兵器背后的故事”,这是吴景刚开始复原工作时就有的心愿。随着名气渐长,他终于有了实现这个心愿的能力。
他主动联系东光县的中小学,开展“古兵器文化进校园”活动。每次去学校,他都会带上满满一箱“宝贝”:缩小版的诸葛连弩模型、木制的宝剑、简易的弓箭,还有他当年画的设计图。课堂上,他从孩子们熟悉的《三国演义》讲起:“大家知道诸葛亮的连弩有多厉害吗?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它是怎么造的。”
他不讲枯燥的理论,而是让孩子们“动手体验”:教他们组装简单的弩箭模型,感受弓弦的张力;让他们握着小木剑,模仿古代士兵的握剑姿势,体会“剑走轻灵”的道理;还会拿出不同木料的样本,让孩子们触摸感受。有个小男孩在体验了古代兵器后,认真地说:“原来古代人不用电,也能做出这么厉害的兵器,太牛了!”这句话让吴景刚特别欣慰:“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孩子们从兵器里看到古人的智慧,爱上自己的文化。”
后来,他在东光县创办了“东吴文创园”,专门开辟出一块“少年兵器工坊”。假期里,孩子们可以来这里跟着他学做兵器模型。他会从最基础的木工工具教起:怎么握刨子、怎么用刻刀、怎么画简单的设计图。有个孩子想做一把小木弩,吴景刚就陪着他一起构思:“弩身要多长?扳机装在哪里?”再一起画图、选料、制作,遇到问题时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当孩子终于做出能发射小木箭的弩时,兴奋地跳了起来:“我也会做古代兵器啦!”
有家长反馈,孩子参加工坊后,不仅动手能力变强了,还主动去读《史记》《三国演义》,想了解更多兵器背后的历史故事。吴景刚说:“这些孩子不一定都要做工匠,但只要他们能从古代兵器里感受到文化自信和古人的智慧,我的努力就没白费。”
(记者 祁晓娟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