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路市场未退路进室之前,岛城的很多大棚市场给群众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那时商业经营比较规范,假冒伪劣或弄虚作假的也少。这些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也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彰。如今,那些充满老青岛风情的市井气息,都已成为了回忆。
![]()
台东区的南山市场旧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1978年底,青岛市开始在市内五区筹备设立农副产品贸易市场。1979年,市南区黄岛路,市北区市场三路、博兴路,台东区南山,四方区鞍山一路、人民一路,沧口区永定路等七个农贸市场开始营业。产品新鲜品种多样,且价格适中并可随意挑选,深受群众欢迎。
![]()
市北区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旧影
1980年11月,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成立,将市场经营范围由农副产品扩展到了工商业产品,成为青岛市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标志。
80年代初,青岛市区和乡镇的集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1984年5月1日,市北区莱州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开放。1987年,莱州路市场的供应量已占到市区的30%。
![]()
四方区的宣化路市场旧影
1985年,市内各区继续建设并开放多处农贸市场,新增市南区湛山农副产品市场、辛家庄综合市场,台东区广饶路市场,四方区北岭农副产品市场,沧口区商丘路市场、沧台路水产品批发市场等。
![]()
80年代末的四方路市场(王挺摄影)
至1987年底,青岛市区集贸市场达到43个,方便和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日常需求。80年代,农贸市场上的蔬菜副食品种类也开始增多,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生活水平。
![]()
1986年冬,青岛市民街头购买冬储大白菜的热闹场面。(王群摄影)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的开放,以往每年年末全民齐出动购买“冬储大白菜”的壮观景象逐渐消失了。
1988年,市北区市场三路农贸市场、沧口区永定路综合集贸市场、市北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即墨服装专业批发市场4个单位,被授予“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光荣称号。另有22个市场被评为省级“文明集贸市场”,48个市场被评为市级“文明集贸市场”。市场繁荣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
“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市北区的市场三路农贸市场旧影。
![]()
“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市北区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旧影。
![]()
“全国文明集贸市场”,沧口区的永定路集贸市场旧影。
![]()
“全国文明集贸市场”,即墨服装批发市场旧影。
随着90年代初农贸市场的又一次新建扩建,至1991年底,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已达553个。
1992年3月,青岛市集贸市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实行现有市场“退路进室”,尽快改变市区马路市场多的状况。
![]()
1998年,退路进室后的即墨路市场旧址(吴正中摄影)
1997年,青岛市围绕巩固“创城”成果,继续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青岛市政府号召马路市场“退路进室”,这一年,走过了17年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结束了它红火的“马路生涯”,进入了901。
退路进室的即墨路,变成了一条普通居住街。这一年,除了即墨路,还有多条市民熟悉的市场街回归了平淡。
![]()
市南区的滋阳路市场
建于1986年的滋阳路市场,从开始的蔬菜、肉食、副食品,到后来的吃穿用玩的样样俱全。市场里的玩具、市场头上的炸串,仍是不少人回忆中的一部分。
与滋阳路市场一样,其他的那些市民非常熟悉且许多年来充满感情的大棚市场,均很快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
![]()
那段时期青岛农贸市场的发展,体现了市场的繁荣,菜市场作为烟火气最浓的地方,也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随着退路进室,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马路大棚市场早已看不到了,随之而生的是各种室内便民市场,以及一些早市的不断出现。
那些年繁荣的大棚市场,你们还记得那时候的故事吗?
本文数据编辑参考青岛市志·工商行政管理志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