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到现在还不明白?时代已经变了,继续跟在美国身后蹦跶,已经衰落的欧洲,将彻底被边缘化。
英国最近这波操作,真是把“被人卖了还帮数钱”演绎得淋漓尽致。
事情是这样的: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刚喊话G7要对中国稀土新规“采取行动”,第二天英国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制裁11家中国实体,理由还是老掉牙的“支持俄罗斯”。
这时间点巧合得就像排练好的戏码。欧盟在幕后递剧本,英国就冲到台前当起了主演。但仔细一看,欧盟自己却光说不练,不仅制裁只字未提,还悄悄把与中方对话排上了日程。
英国这次制裁可谓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其中一家被制裁企业原本正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合作研发航空发动机部件,项目因此直接停摆,几百万英镑的前期投入全打了水漂。更讽刺的是,这些被制裁企业所在的领域,恰恰是英国产业升级最需要的合作伙伴。
![]()
其实英国这次制裁,看着突然,实则早有苗头。回溯到3月,英国就用过差不多的“涉俄”理由,制裁过4家中国电子元件企业。当时中国驻英使馆就明明白白地警告过“这会砸了中英经贸的底子”。可7个月过去了,英国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把制裁范围扩了近3倍,涉及的企业还全是关键领域。就说其中一家企业,都跟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谈妥了,要联合研发航空发动机的耐热部件,这可是个能提升双方技术实力的大好事。
结果制裁一出,项目直接停摆,前期投入的几百万英镑就像打水漂一样,没了声响。英国这是干啥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嘛!
![]()
再看看欧盟,表面上跟英国穿一条裤子,可实际动作却处处透着谨慎。谢夫乔维奇跟美国商务部长磋商时,翻来覆去就强调一句话,“G7得先凑齐立场,不能单独上”。这话听起来是“求团结”,实际上就是欧盟不敢赌啊!为啥不敢赌呢?因为中国供应欧盟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品,而这些稀土,那可是德国汽车芯片、荷兰阿斯麦光刻机的命根子。
要是没了这些稀土,德国的汽车产业不得停摆,荷兰的光刻机生产也得受影响。所以现在欧盟内部早就吵翻了,德国、法国明确反对“跟着英国制裁”。谢夫乔维奇说的“G7视频会议”,到现在也没定具体时间,反倒是“跟中方对话”被排到了下周的优先项。这还不明显吗?欧盟就是想让英国先去“探探中方的底”,自己躲在后面看风向,就像个躲在角落里看热闹的人,等局势明朗了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出手。
![]()
说白了,英国这就是被欧盟当枪使了。欧盟打了一套“利益诱惑 + 风险转嫁”的组合拳,每一步都算得精着呢!先看看这“风险转嫁”这招。2025年是欧盟委员会的“政策调整年”,冯德莱恩团队正被内部批“对华政策摇摆”,既要在意识形态上跟美国对齐,又不敢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
英国主动制裁,正好给了欧盟一个台阶。表面上,欧盟跟英国“立场一致”,能向美国和内部保守派交差。实际上,欧盟通过“暂不跟进制裁”,把直接跟中方对抗的风险全推给了英国。就算中方反制,首当其冲的也是英国企业,跟欧盟的汽车、半导体这些核心产业没关系。这种“借别人的手办事,自己躲清净”的思路,实在是够精明的,就像个老谋深算的棋手,把别人当棋子,自己却稳坐钓鱼台。
![]()
我认为,欧盟的“观望”姿态不会持久,下一步动向将取决于中英交锋的结果。如果英国制裁未遭遇强烈反制,欧盟可能逐步跟进制裁;反之,若中方反制让英国付出实质代价,欧盟很可能继续维持“谨慎对话”路线。
G7内部关于协调对华稀土策略的讨论仍在继续,但各国利益诉求不同,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战线。美国希望构建对华围堵联盟,但欧洲国家更关注自身经济安全。这种分歧使西方对华政策难以持续强硬。
英国以前好歹是“日不落帝国”,现在却要靠讨好美欧换利益,还心甘情愿当别人的“挡箭牌”,实在是令人唏嘘。这就像一个曾经的王者,如今却沦为了别人的棋子,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希望英国能早日清醒过来,别再干这种糊涂事儿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