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虾塘水面上,泛起一片幽蓝色的冷光,仿佛星空倒映,令人惊叹。然而在这如梦似幻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水产养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危机信号——池塘生态系统正在失衡。
一、蓝光从何而来?
这种发光现象并非化学反应,而是源于微生物的“生物发光”。常见的光源有两类:
![]()
发光弧菌:这类细菌既能发光,也是导致对虾肠道疾病和肝胰腺坏死的元凶。当它们在水中大量繁殖,蓝光往往意味着虾塘已进入疾病高发风险期。
甲藻发光:许多甲藻在受到搅动时会发出荧光,通常指示池塘已出现富营养化,生态失去平衡。
若池塘中有机物堆积严重,还可能同时存在细菌、发光藻类及真菌的复合作用,使发光现象更加明显——这是生态系统发出的“红色警报”。
二、环境失衡:为何蓝光会出现?
发光微生物不会无缘无故爆发,它们的激增往往指向同一个根源:池塘环境已严重恶化。
![]()
残饵、粪便、死藻等有机物在池底堆积,为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提供了“温床”。再加上高温、盐度稳定、溶氧不足等条件,进一步加速了病原体的繁殖。可以说,蓝光不是偶然,而是环境长期管理不善的必然结果。
三、从蓝光到病害:一线之隔
发光池塘不仅是环境警告,更是疾病爆发的前兆。
高密度弧菌会引发对虾肠道炎症、急性肝胰腺坏死(AHPND)等严重疾病。同时,缺氧与富营养化持续胁迫对虾,降低其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其他细菌或病毒侵袭,最终导致摄食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大规模死亡。许多养殖失败案例,正是从这一片“蓝光”开始。
四、应急处理与长期管理
一旦发现塘水发光,应立即行动,但切忌滥用杀菌剂,以免进一步破坏生态或刺激对虾。
![]()
建议措施:
1、使用专用消毒剂(如碘、BKC),严格控制剂量;
2、加强增氧,提高水体溶氧;
3、及时清理底泥,控制投饵,减少有机物积累。
而要根本解决问题,还需:
1、定期使用益生菌,培养有益微生物群落;
2、严格执行池塘排污与水质监测;
3、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维持生态稳定。
五、防患于未然:走向可持续养殖
治理发光不是终点,真正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健康、平衡的池塘环境。从清塘准备阶段就应科学规划,结合环境数据监测、微生物调控与精准投喂,打造一道“生态防护盾”,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病害风险。
这不仅关乎一池虾的存活,更是推动养殖业走向高效、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