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十大必吃榜!全网最全,建议收藏
![]()
宝镜湾的蚌壳堆得比老灶台还高,新石器时代的人用燧石敲开海味,
岩画上的船纹至今还沾着咸湿。
唐宋时盐场连片,盐工的号子泡在伶仃洋的浪里,一喊就是千年,官府的 “盐引” 文书,
藏着这片土地最早的烟火气。
明清海患起,淇澳岛的乡勇举着刀盾迎过英舰,
古炮台的铁炮至今对着海口,“城堞蜿蜒,烽燧相望” 的旧景,在史料里仍能摸到温度。
那时渔舟晚归,渔网挂着星子,渔家女的织网梭子,把日子织进潮声里。
![]()
沙田民歌还混着稻香,飘色台上的孩童扮着古戏,老辈人说这手艺传了三百年。
如今渔船少了,游艇多了,但茶馆里仍有人唱 “咸水歌”,
调子还是老样子,就像伶仃洋的潮,不管时光怎么变,总记得来时的路。
《香山县志》里记的 “海滨邹鲁”,藏在这些烟火与传承里,从未走远。
今天,跟诸位聊聊珠海的十大名菜……
![]()
黄金风鳝
藏着“北风起,鳝满罾”的渔家密码。
这鳝生于咸淡水交汇的鸡啼门水道,成年后体长两尺余,
背部深灰如墨,腹部银白似雪,耳廓乌黑发亮,因北风起时顺流而下得名。
其捕捞技艺“装风鳝”2018年列入珠海市级非遗,
渔民以木椿搭罾网,漏斗口朝上游,待大北风起时,鳝群自投罗网,
此技源自上世纪迁徙至黄金村的六户渔民,传承至今已五代,
古籍《本草纲目》亦载其“补虚损”之效。
风鳝肉质细嫩如凝脂,少碎骨,油而不腻。
或清蒸,配豉汁姜丝,鲜甜直窜天灵盖;或焖焗,肥腴化于舌尖,胶质缠绵似藕丝;
打边炉则爽滑弹牙,蘸点芥末酱油,香得人直咂嘴。
![]()
碧波群鸟
以万山对虾为主料,属粤菜海鲜典范。
这道菜诞生于上世纪末,灵感源自珠海“百岛之市”的海域风光,
虾肉经匠人手塑成群鸟栖波之态,青翠葱丝铺作碧浪,宛若海鸟掠海之景。
据《珠海市志》记载,其造型工艺融合潮汕雕工与广府摆盘美学,
2025年仍被列为“珠海十大名菜”,是海产八珍的活态传承。
虾肉鲜甜弹牙,蒸制后锁住海味本真,入口先觉脆爽,细嚼便漫开甘甜。
这道菜最妙在“形神兼备”:远观如白鹭翩跹,近看虾身晶莹透亮,
夹一筷,虾油裹着姜葱香在舌尖炸开,连汤汁都带着海风般的鲜劲。
老珠海人常说,“吃碧波群鸟,先赏画再品鲜”,
这哪是吃饭?分明是吃一口海、嚼一片天。
![]()
金巢琵琶鸭
这味藏在珠海斗门乡野的百年美味,诞生于1842年黄启浩之手。
第三代传人黄鄂举见其烘烧后形似民乐琵琶,遂取此雅名。
如今第六代传人黄仲仁守着这锅老灶,
用荔枝木明火吊烧,鸭身金黄酥脆如裹秋阳,内里肉嫩流汁似含春露,
沾点梅果酱,酸甜解腻,一口下去,“好嘢!”(粤语“好东西”),连骨头都香得人眯眼。
这鸭可不是随便烤的,
得选本地白毛母鸭,脱毛开膛后抹秘酱腌足时辰,晾晒风干再入炉,
火候全凭经验拿捏,多一分焦脆,少一分不香。
2016年它成了市级非遗,可这滋味哪是文字能写尽的?
得亲到乾务镇虎山村,看那炊烟袅袅里,鸭皮“咔嚓”破开,肉香混着荔枝木香涌出来,
才懂啥叫“活色生香”的烟火气。
![]()
南屏脆肉鲩
传说当年渔民发现这鱼蒸不烂,筷子戳不动,以为是“鬼鱼”,
后来才知是肉质脆得扎实,
咬一口,脆得像咬破春天的竹笋,啱啱好(刚刚好)不费牙。
中山渔农用“瘦身法”让鱼先饿几日,消掉土腥味,
再以活水冲得鱼身紧实,养出比普通鲩鱼高12%蛋白质的肉,
久煮不烂,涮火锅、炸酥、清蒸都鲜得直咂舌。
这鱼不是新物种,是草鱼吃蚕豆“练肌肉”变脆的。
鱼肚最是金贵,生炒不散,炖汤不腥。
珠海人吃它,
图的就是那口“脆过春笋”的鲜,咬着咔嚓响,回甘却绵长,
像极岭南人骨子里的韧劲,硬气里藏着鲜活,脆爽中带着甜。
![]()
珠海九大簋
这簋可大有来头,
“簋”原是西周祭器,后流入民间成盛宴符号。
珠海版本讲究“九道菜,八荤一素”,虾米炖冬菇、猪皮胶炖田鸭、
南乳冬笋炖花腩、白切鸡、柴火炖大白菜、荷兰豆炒双鱿鸡杂、
蒜蓉炖海蚬、扣肉煲、咕噜肉,道道有讲究。
白切鸡必用走地鸡,皮脆肉滑;扣肉得选三层腩肉,
炸至金黄再蒸至入口即化;
蒜蓉海蚬鲜甜到“嗦”一声就骨碌下喉。
最妙是不用牛肉,老辈说牛帮人耕田,得敬着!
这九道菜,藏着八百年烟火气。
南屏九大簋2021年列区非遗,每道菜名都是吉言:
发菜蚝豉扒花菇寓意“发财好事”,兰豆炒鲜鱿暗喻“年年有余”。
从前只有大户办喜事才摆,如今寻常百姓家也能尝这“盆满钵满”的滋味。
九大簋不仅是菜,更是岭南人“长长久久”的生活哲学,
九道菜,九个愿,吃的是滋味,品的是人间烟火。
![]()
秘制重壳蟹
这口“铁甲红袍”的鲜,得从清代文人屈大均《广东新语》里“蟹肥则壳解”的记载说起。
斗门咸淡水交界处,青蟹蜕壳时硬壳未脱、软壳初成,
每千斤仅筛得十斤,故称“松壳蟹”,民间唤作“蟹中珍品”。
1980年梁森益调出秘制酱油,其子梁建荣1985年开益利海鲜酒家,
用此酱油配清蒸法,让重壳蟹名震一方。
2002年此菜获“珠海十大名菜”,2019年更入非遗名录。
这蟹最妙在双壳共存:
外层硬壳如铁甲,内层软壳似红袍,蒸后软壳泛红,蟹肉嫩滑如脂,
蟹黄丰腴如膏,沾点现熬秘制酱油,鲜甜直冲天灵盖。
秋风起时,蟹脚痒,咸淡水交界处的重壳蟹正肥,
咬开壳,蟹膏的香、蟹肉的甜、酱油的鲜,
全在嘴里炸开,这才是珠海人的“秋日蟹逅”。
![]()
金鳗戏鳝
是珠海十大名菜,主料海鳝鱼经“一鱼两味”技法变身,
去骨鳝肉分两半:一半卷成鳝卷,裹酸甜酱汁,咬开脆响;
另一半与四季豆同炒,鲜香微辣,嫩滑爽口。
真係抵食到烂!鳝卷酸甜似初恋,鳝片香辣像老友,一碟尝尽两重天。
这道菜诞生于珠海渔家智慧,
据《珠海地方美食图鉴》记载,其日均销量达40条,成为城市美食名片。
海鳝鱼富含蛋白质、DHA,补虚养血,老少皆宜。
把一条鱼的鲜,拆成两种滋味,既显渔家巧思,又合粤菜“和味”之道。
![]()
金汤对虾
诞生于“百岛之市”的渔乡烟火中。
主料万山对虾,因“大明虾”之名列入珠海海产八珍,旧时渔民捕捞后,
以老南瓜蓉与黄灯笼辣酱吊出金汤,融合粤菜鲜技与东南亚酸辣,
成就酸辣鲜甜的复合风味。
这道菜2024年入选珠海十大名菜,本地人常说“对虾配金汤,好正啊”,道尽其鲜甜本味。
清代《记海错》载“对虾两两而合”,古人以“对”计量,寓意丰饶。
如今金汤对虾不仅保留虾肉松软易消化的营养,更以金汤衬白虾的视觉美学,
咬一口,虾肉鲜嫩多汁,金汤酸辣回甘,连汤汁拌饭都“有灵魂”,
正是珠海海鲜文化“鲜”字诀的活态传承,
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海风里的岁月。
![]()
斗门重壳蟹
这蟹一年仅蜕壳两次,硬壳未褪时内里软壳最是肥嫩,老渔民称它“双壳黄金期”。
花雕双蟹的诞生,便源自这“黄金期”的巧思:
渔民早年间用陈年花雕酒腌蟹保鲜,酒香渗入蟹肉,竟让腥味化作了甘冽的甜。
如今这道菜已成珠海非遗美食,海湾大酒店的招牌里,它仍是“排场菜”,
蒸蟹时肚皮朝上,姜片镇寒,花雕酒与陈皮、话梅同煮,蒸熟后浸足24小时,
蟹肉吸饱酒香,咬开硬壳,软壳像层薄薄的糖衣,
裹着鲜甜的蟹黄,真系掂过碌蔗!
这蟹的讲究,全在“天时”二字:
双壳蟹捕捞需赶在硬壳将脱未脱的两天内,
一亩塘三百斤蟹只出十斤双壳,故而市价贵过普通蟹三倍。
老饕们说,吃它不必配姜醋,单蘸花雕酒已足够,
酒香与蟹鲜缠缠绵绵,像极了珠海渔港的晨雾,朦胧里透着鲜甜。
![]()
白豉油皇焗白鸽鱼
斗门五山曾有神鸟“白鸽”啄食此鱼,故得名白鸽鱼,
后成珠海十大名菜“豉油皇焗白鸽鱼”,又称“江山美人鱼”。
传说渔民与“白鸽”和平共处,常捕此鱼喂鸟,久而久之,鱼因神鸟名号传世。
其肉质鲜嫩如豆腐脑,韧中带滑,野味不腥,咸淡水交界生长赋予独特鲜甜,
鱼胆更被视作“海上蛇胆”,
嚼食时苦凉转甘,消食止咳,老珠海人常说“好食到舐舐脷”(粤语,意为好吃到舔舌头)。
这道菜讲究文火慢煎,少油轻焗,鱼鳞细如发丝,
热锅轻跳间自去鳞甲,保留完整鱼形。
豉油皇的咸香裹着鱼鲜,酥嫩中透出野性,
入口先觉咸鲜,细嚼甘香涌出,回味悠长。
![]()
菜凉了,筷子还悬在半空。
那些岩画上的咸味、古炮台的铁锈、渔网里的星子,都沉在碗底。
我们咂摸着千年海风熬成的鲜,像咂摸这片土地倔强的脉搏。
游艇的汽笛混着老渔歌,飘色台下的孩子仍学着三百年前的唱腔。
你看,盘中的风鳝仍在游,琵琶鸭还冒着荔枝木的烟。
夹一筷吧,这炊烟袅袅的人间,
吃一口就少一口——但也吃一口,就多一口念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