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逛超市,他攥着薯片不肯给同伴分一口;邻居奶奶提着重菜开门,孩子却头也不回跑开—— 你是不是总对着孩子说 “要懂得分享”“要关心别人”,可道理讲了一箩筐,孩子还是一副 “事不关己” 的样子?
![]()
很多家长现实生活中把品德教育当成“说教课”,以为多讲几句道理,孩子就会变得善良有同理心。但比起 “教孩子分享”,带孩子参与社会服务,才是让品德真正扎根的最好方式。
“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家从不会刻意给孩子讲“要帮助别人” 的大道理,却有个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 ——全家一起做社区服务。每个周末,他们会分成小组:有的去独居老人家里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有的去社区图书馆整理书籍,帮小朋友找绘本;遇到节日,还会一起准备小礼物,送给社区里的困难家庭。
二女儿庆恩小时候,每次去陪独居的李奶奶,都会帮奶奶读远方儿子寄来的信。有一次,李奶奶因为眼睛不好,看不清信里说“孙子要结婚” 的消息,庆恩读着读着,奶奶激动得抹眼泪,拉着她的手说 “谢谢你呀,不然我都不知道这么大的喜事”。就是这件小事,让庆恩悄悄在心里埋下了种子:“原来帮别人看清一封信,就能让她这么开心,我以后也要做能帮助别人的事。”
后来,庆恩不仅考上了名牌大学,还专门攻读法律,立志用法律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最终,她成为了耶鲁大学首位非白人女性客席教授,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了无数弱势群体。全惠星说:“社会服务是成长的肥沃土壤,孩子在付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同理心。”
其实,带孩子做社会服务不用等他们长大,也不用找多复杂的项目,日常生活中就能轻松实现,分三个阶段做就好:
3-6 岁:从 “照顾小生命” 开始,懂 “付出才有收获”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帮助别人” 没概念,但能通过照顾小事物建立责任感。可以给孩子买一盆小多肉或小番茄苗,让他每天负责浇水、晒太阳。当看到小芽破土而出,或者结出小番茄时,跟他说:“你看,因为你每天照顾它,它才长得这么好。就像我们帮奶奶做事,奶奶也会很开心呀。” 孩子会慢慢明白,“付出” 能带来美好的结果。
7-12 岁:从 “分享物品” 到 “传递心意”,懂 “共情”
孩子有了自己的玩具和书籍后,别直接让他“把玩具捐出去”,而是引导他整理自己不常玩的玩具,然后一起写一张小小的祝福卡。比如让孩子画个笑脸,写上 “这个奥特曼陪我打败过很多‘怪兽’,希望它也能帮你变勇敢”。带着孩子把玩具和卡片一起送到公益机构,告诉他:“收到玩具的小朋友,看到你的卡片会特别开心,因为他知道你是真心想帮他。” 这样的分享,比单纯 “给东西” 更能培养同理心。
全家行动:每月一次“家庭公益日”,懂 “责任”
定一个固定的日子,比如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全家一起做一件小事:去公园捡垃圾,分工合作,比赛谁捡的垃圾能分类得最清楚;或者去小区门口,帮快递员叔叔把快递按楼栋分好;甚至只是在下雨天,给门口没带伞的邻居递一把伞。做完后全家一起聊一聊:“今天捡完垃圾,公园是不是变干净了?”“邻居说谢谢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很开心?”让孩子在全家的氛围里,感受到 “帮助别人是一件自然又快乐的事”。
我们总希望孩子成为善良、有担当的人,但品德从来不是“教” 出来的,而是 “做” 出来的。当孩子亲手帮老人擦干净桌子,当他看到自己的玩具让别的小朋友笑起来,当他发现自己捡的垃圾让公园更漂亮 —— 这些真实的体验,比一百句 “要善良”“要分享” 都有力量。
这个周末,不妨带孩子做一件小小的“服务事”:哪怕只是帮楼下的阿姨把快递搬上楼,也是品德课的开始。相信我,孩子眼里闪过的光,会比任何说教都更让你惊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