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到一则杭州的新闻,越看越揪心。
27岁的小伙子尿毒症晚期,母亲毅然决然割肾救他,手术成功时全家都以为熬出头了,结果不到两周,儿子突然高烧不退,一查竟染上了艾滋病。
更让人崩溃的是,顺着线索查下去,母亲、父亲先后确诊,一家三口全中招。
好好的家庭怎么会变成这样?
母亲捐肾是想救儿子,怎么反倒成了病毒的“传递者”?
从儿子染病倒着查,最后揪出的真相,比想象中更让人愤怒。
今天学爸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扒清楚,
不是为了批判谁,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有些风险,真的藏在“最安全”的地方。
01
故事要从2023年9月说起。
![]()
杭州27岁的小陈(化名)查出尿毒症晚期,医生明确只有肾移植能救命。
家里人急得团团转,54岁的母亲没半分犹豫,立刻去做配型,幸运的是,母子俩配型成功。
面对医生的风险告知,母亲没有丝毫犹豫。对她而言,割肾救子是唯一的选择,她直接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了字。
术前检查按流程推进,母子俩的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10月初,手术顺利完成,小陈从ICU转出那天,躺在隔壁病床的母亲还笑着和他说“以后咱们娘俩共用一个肾,你可得好好活”,
![]()
这时全家都以为苦日子终于要过去了。
可出院还不到两周,小陈的身体就出现了异常。
起初只是低烧,没几天体温就飙升到39度多,浑身酸软得站不起来,吃什么吐什么。
家人急忙把他送回医院,医生最初判断是术后排异反应,调整了抗排异药物,可高烧始终退不下去。
“要不查个传染病吧?”主治医生犹豫着提出建议,
![]()
就是这个决定,将整个家庭拖入了深渊——小陈的HIV检测结果,赫然显示阳性。
听到这个消息,母亲瞬间崩溃。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儿子明明一直在她和医院的看护下,病毒究竟从何而来?
医生也觉得事有蹊跷,立刻着手排查感染渠道:血库的血液都有完整备案,手术器械的消毒记录也毫无问题,所有线索最后都指向了肾源提供者——母亲本人。
“您再做一次HIV检测吧。”医生语气委婉,母亲咬着牙抽血,看到阳性结果,她整个人都蒙了,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向安分守己,这病是怎么找上她的。
![]()
一家三口已有两人确诊,56岁的父亲不得不接受检测。
起初他十分抵触,反复强调“我身体好得很,没手术没输血,查这个干啥”,
可检测结果出来,他同样没能逃过——阳性。
02
好好的一家三口,为何会全部感染艾滋病?
医生与杭州市拱墅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联手,开启了“逆向追查”。
![]()
先看小陈,他术前并未感染,术后才确诊,感染源只能是手术中接触的血液。
手术过程中,只有母亲的肾和血液进入他体内,母亲无疑是病毒的“传递者”。
可母亲的感染源又在哪里?
她明确表示,除了与丈夫有夫妻生活,从未与其他人有过亲密接触,也不吸毒、不纹身,其他感染途径被一一排除。
如此一来,问题的焦点便落在了父亲身上。
![]()
但无论医生如何询问,他都一口咬定“我没高危行为,私生活干净得很”。
直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拿出实验室报告,
对比三人的病毒基因,父亲体内病毒的“确证带型数目最多”,病毒复制也最为活跃,这意味着他的感染时间最早,是整个家庭感染链的“源头”。
铁证面前,父亲终于扛不住了。
承认他有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商业性行为,说白了,就是出去嫖过娼。
![]()
原来,半年前父亲跟朋友去外地出差,晚上被怂恿着去了风月场所,一时糊涂没有采取防护措施。
回来后,他没敢告诉家人,也没去做检查,总抱着“就两次,哪那么倒霉”的侥幸心理。
可他没想到,正是这两次侥幸,让他染上了HIV,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夫妻生活将病毒传给了妻子。
更关键的是,妻子术前检测时,正处于HIV的“窗口期”——即病毒刚进入人体,尚未产生足够多的抗体,常规检测无法查出的阶段(通常为2-6周)。
因此,术前两次筛查结果均为阴性,直到术后病毒在体内繁殖到一定浓度,才被检测出来。
![]()
而在肾移植手术中,她携带病毒的血液进入小陈体内,直接让刚获得“新生”的儿子,又坠入了另一个深渊。
现在再看这个家庭处境真令人心疼。
小陈要同时服用抗HIV药物和抗排异药物,两种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极大,每月仅自费药费就超过2万元;
![]()
母亲失去了一个肾,还得长期进行抗病毒治疗,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父亲虽然没有接受手术,却每天活在愧疚中,看着妻儿承受痛苦,连一句像样的道歉都难以说出口。
03
然而,故事的残酷之处在于,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
![]()
就在几个月后的福建,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孩子,用几乎同样的方式,重复了这场家庭噩梦。
10月8日,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柳州市卫生监督所)“龙城防艾”公众号就公布过一则真实案例:
2023年10月,福建某医院收治了一名16个月大的幼儿,孩子因支气管肺炎住院,做传染病筛查时,意外查出HIV阳性。
医生很疑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感染?
随后让孩子父母接受检测,夫妻俩均被确诊。
![]()
回溯调查发现,母亲分娩时HIV检测为阴性,产后曾给孩子喂过母乳,刚开始大家都想不通病毒的传播路径,直到基因分析结果出炉。
推断父亲在2023年3月通过男男性行为感染了HIV-1病毒(CRF01_AE_C4毒株),
同年8月又通过无保护的异性性行为,将病毒传给了妻子。
而母亲感染后约2-3周内,正处于病毒复制活跃期,却因没有明显症状未及时检测,最终通过母乳喂养,把病毒传给了孩子。
确诊时,孩子还处于感染急性期,体内病毒载量高达24万拷贝/毫升,
![]()
后续需要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一辈子都得与病毒相伴。
还有一个更令人唏嘘的案例:一位大叔先后娶了三任妻子,前两任都因宫颈癌去世,第三任妻子也被查出患有宫颈癌。
起初大家都以为他“克妻”,直到第三任妻子去大医院做详细检查,才发现她感染了高危型HPV——而这个病毒,正是丈夫传给她的。
医生解释,大叔自身携带HPV,却因男性生理结构特殊,不会发病,
但传给妻子后,HPV就成了诱发宫颈癌的“元凶”。
说到底,这几个悲剧的根源,都是同一种侥幸心理在作祟:
有人因嫖娼染病,有人因隐瞒性取向传毒,还有红姐事件里因为放纵牵连他人。
本质上都是自己侥幸,家人买单。
而中国疾控中心的一组数据表明:在异性传播的艾滋病案例中,26.9%的女性是被婚内配偶感染的,这一比例远超商业性行为传播。
![]()
也就是说,很多女性眼中“最安全的枕边人”,或许正是隐藏的“风险源”。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部分男性有高危行为后,不敢告知家人,也不主动检查,总抱着“不会那么巧”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不少家庭忽视婚前、孕前的传染病筛查,觉得“都要结婚了,查这个伤感情”,最终将风险留给了自己和孩子。
杭州这家人的悲剧,说到底是“侥幸”与“隐瞒”共同酿成的。
父亲以为“一两次没有做保护措施没事”,结果染上病毒;
![]()
以为“不告诉家人就不会出事”,最终坑了妻儿;
母亲以为“术前筛查没问题就安全”,却没料到“窗口期”的存在。
可这些“以为”背后的风险,其实但凡在其中一个环节多做一步检查,结局或许都会改写。
![]()
有人说“婚姻是一场赌局”,但事实并非如此。
学爸觉得:好的婚姻,应该是两个人坦诚相待,将对方的健康与安全视作自己的责任。
选择伴侣时,不能只看重房子、车子,更要关注对方是否“身体干净”——是否定期体检、能否远离高危行为;
是否“精神干净”——是否敢于坦诚、是否有担当。
![]()
杭州这起案例,还有福建幼儿感染的事件,都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一个人的侥幸,可能毁掉全家人的人生;
一次隐瞒,可能让本该幸福的家庭彻底破碎。
防艾从来不是“别人的事”,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
别等到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提前规避风险,才是对家人最好的保护。
网友评论
网友1:这还是只是爆出来的冰山一角,我感觉这样的事件应该挺多的的,因为很多人在窗口期或者很多人不自知的情况下,一传就是一家人,这一家人其中一个不自知的情况下又会无意中传染给其它人或者其其它家庭。现在对于艾滋病的保密我觉得应该分情况,如果是工作或者对外界可以保密,但是如果是结婚对象还有直系家庭,还有医护人员就必须要坦白才行,要不然这世界上不知道多少无辜的小孩和女人要遭殃,可恨又可悲的“保护隐私“法和”间接杀人”好像没啥区别了
网友2:这样的男人,从古至今都有,只是古代人将他们称之为“克妻”。 他们真的是克妻的命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不检点罢了。 读完桌子的文章彻底明白,为什么长辈们一再强调~不能嫁给丧偶的男人,原因不是玄学,是医学。
网友3:所以婚检的重要性,一定要多检查,女方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不要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