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近年来中国综艺领域的素人叙事现象,阐述了素人角色从“功能性背景板”“明星陪衬”逐步升级为“叙事核心”“情感锚点”的完整进化轨迹,并结合《种地吧》《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毛雪汪》等真实节目案例,拆解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素人叙事的设计策略与呈现特点,最终揭示素人叙事凭借“真实感传递”“情感共鸣构建”突破“明星主导”行业惯性、成为综艺新生命力的底层逻辑。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2015年前后的综艺里,素人多是“功能性工具”:选秀节目中衬托明星导师的“陪跑选手”、游戏综艺里配合嘉宾完成任务的“NPC”、情感观察类节目里填补镜头的“背景观众”。
但近年来,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种地吧》让10位素人少年主导142亩农田的全周期劳作,豆瓣开分8.6;《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以素人实习生的成长为主线,带动“法医职业科普”话题阅读量超15亿;2024年《毛雪汪》常规季中,素人朋友的“职场吐槽”“租房烦恼”片段,单条短视频播放量破2亿。数据与现象共同证明:素人已从“综艺边缘人”升级为“情感锚点”,其承载的“真实感”远比明星的“完美人设”更能击中观众。
![]()
一、萌芽期(2020-2021):素人作为“功能补充”的初步探索
这一阶段的素人仍依附于明星存在,但已开始承担“真实感调味”的角色,在观察类、职场类综艺中初露锋芒。
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第一季(2021年)是重要转折点。节目虽以董明珠、张翰等明星老板为噱头,但将核心镜头交给6位素人实习生:从“熬夜改方案”的职场焦虑,到“汇报时忘词”的临场慌乱,这些非剧本化的细节让观众直呼“看到了刚入职的自己”。其中,素人实习生孟羽童因“敢与董明珠直接沟通”的真实表现引发职场群体共鸣,相关讨论累计超2亿次。此时的素人虽未脱离“明星陪衬”的框架,却首次让“素人视角”成为综艺的加分项——节目豆瓣评分5.6,超60%的好评提及“素人的真实感”。
![]()
情感观察类综艺也开始尝试“素人辅助叙事”。2021年《心动的信号4》在明星观察团之外,强化了素人嘉宾的情感真实性呈现:节目组联合专业背调公司与心理专家团队,通过百道深度问卷筛选素人,还原都市年轻人的恋爱困境。节目中马子佳的情感抉择引发热议,#心疼洪成成#话题直接冲上热搜第一,阅读量超4亿,这种对素人真实情感的捕捉,让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
这一阶段的素人叙事仍属“小心翼翼的尝试”,却精准踩中了观众需求:当明星人设愈发悬浮,素人的“不完美”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综艺质感。
二、成长期(2022-2023):素人作为“叙事主线”的突破
2022年后,部分综艺彻底打破“明星中心制”,让素人成为叙事核心,在纪实类、职业类节目中形成口碑爆发。
《种地吧》第一季(2023年)堪称“素人主导综艺”的标杆。节目没有邀请任何明星,10位素人少年(李耕耘、何浩楠等)需完成142亩小麦的播种、灌溉、收割全流程。节目组放弃剧本设计,全程记录少年们的“狼狈与成长”:为通排水沟徒手挖泥导致指甲断裂、因小麦倒伏深夜蹲在田里抹眼泪、第一次卖出农产品时的欢呼雀跃。这些真实片段让素人不再是“符号化存在”,而是有血有肉的“新农人”——#种地吧少年真实到心疼#话题阅读量超8亿,有观众留言“他们的汗水让我觉得粮食更珍贵了”。据爱奇艺官方数据,节目豆瓣开分8.6,站内收官最高热度值6502,最终收获小麦2万斤,通过直播助农销售额达180万元,带动杭州三墩镇农产品线上搜索量增长120%。
职业类综艺则通过素人叙事实现“专业科普+情感共鸣”的双重价值。2022年《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将镜头对准5位素人实习生:非科班出身的向琴琴因“从小想当法医”的执念,克服晕血恐惧完成尸体解剖练习;医学生刘朝谕因“第一次面对死者家属”的紧张手抖,在导师鼓励下逐渐成熟。节目以真实案例为蓝本,如还原1960年代粗制棉籽油群体性中毒事件的侦破过程,传递法医职业“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的温度。最终节目豆瓣开分7.7,相关科普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超5亿,甚至被医学生用作辅助学习资料,素人实习生徐梓童斩获最终offer的结局也引发职场成长话题讨论。
![]()
这一阶段的素人叙事已形成清晰方法论:以“真实场景”为基础,用“细节记录”展现性格,让素人的“困境与突破”成为观众的情感投射点。
三、成熟期(2024-2025):素人叙事的“多元化细分”
2024年后,素人综艺不再局限于“全素人”或“职业向”,而是发展出“日常陪伴”“跨界融合”等多元形态,素人角色也更具层次感。
(一)日常向素人:“烟火气”的情感共鸣
《毛雪汪》(2025年)将“素人叙事”融入生活化场景。节目中,李雪琴、毛不易不再是“明星主持人”,而是与素人朋友围坐客厅,聊“职场PUA”“租房遇到的奇葩室友”“父母催婚的烦恼”等普通人的日常。素人朋友没有“人设负担”,聊到“加班到凌晨回家发现钥匙忘带”时崩溃落泪,谈到“终于攒够首付买房”时哽咽微笑,这些真实情绪让节目收获“电子榨菜”的称号——CSM全国网平均收视0.78%,较上一季提升35%。
![]()
(二)跨界素人:“专业+真实”的双重价值
《种地吧2》(2024年)作为素人跨界综艺的代表,延续全素人阵容,聚焦“十个勤天”的乡村助农实践。节目中素人少年们深入青海囊谦改造高海拔水培大棚,在黑龙江林口研发沙棘深加工产品,全程无剧本记录产业帮扶的真实过程。据江苏广电官方披露,节目入选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推优作品,全网曝光量超100亿,揽获全网热搜170个,CSM71城平均收视1.42%,稳居周五文化类节目榜首。节目不仅实现了素人叙事的深化,更通过“综艺IP+乡村振兴”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获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点赞。
(三)素人+明星:“平等互动”的新形态
2024年《极限挑战宝藏行・和美乡村季》打破“明星主导、素人配合”的惯性,让明星与素人“平等合作”。节目中,贾乃亮、杨超越等嘉宾与“幸福合伙人”(定居乡村的创业素人)组成团队:素人主理人分享皮划艇营地运营、古瓷器修复等专业经验,明星则助力乡村特色文化传播。在上海青浦金泽村,嘉宾与素人作家、非遗传承人深度互动,共同完成“鲁班桥搭建”等融合任务,相关片段让#极限挑战解锁乡村新玩法#话题阅读量超3亿。节目CSM35城平均收视稳居同时段前三,带动当地生态旅游关注度环比增长40%。
![]()
素人叙事崛起的底层逻辑:真实、共鸣与行业破局
1.观众需求:对“真实感”的迫切渴求短视频时代,明星的“完美人设”频繁崩塌,观众对“剧本化综艺”产生审美疲劳。素人的“不完美”——比如《种地吧》少年的笨拙、《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实习生的失误,反而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温度”。据艺恩数据2024年报告,“素人综艺”的受众中,18-35岁群体占比达68%,他们更倾向于“在综艺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2.行业竞争:突破“明星依赖症”的差异化路径明星片酬居高不下、同质化综艺泛滥,让行业陷入“成本高、口碑低”的困境。素人综艺以“低成本、高真实感”开辟新赛道:《种地吧》第一季制作成本仅为同期明星综艺的1/3,却收获更高话题热度;《毛雪汪》靠“素人+明星”轻模式实现“小成本大回报”。这种差异化策略,让素人叙事成为综艺破圈的重要抓手。
3.社会价值:传递“普通人的力量”素人叙事不仅是娱乐手段,更承载着社会价值:《种地吧》让观众关注“农业现代化”,《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消解“职业偏见”,《极限挑战宝藏行》助力乡村振兴。这些节目通过素人的“微小努力”,传递出“普通人也能创造价值”的正向价值观,《光明日报》曾点评《种地吧》“用素人叙事展现青春力量,为综艺行业注入正能量”。
![]()
结语:素人叙事的“长期生命力”
从《初入职场的我们》里的实习生,到《种地吧》中的新农人,再到《毛雪汪》里的普通朋友,综艺中的素人叙事已完成从“配角”到“主角”的蜕变。它的魅力不在于“素人取代明星”,而在于用“真实的人生片段”打破综艺的悬浮感,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慰藉。
未来,素人叙事或许会面临“人设化”“剧本化”的挑战,但只要守住“真实”的核心——记录普通人的困境、成长与坚持,就能持续打动人心。正如《种地吧》里“十个勤天”在麦田里的那句话:“我们不是明星,只是在做一件认真的事。”这种“认真”,正是素人叙事最珍贵的底色,也是综艺行业最长久的生命力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