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演化的典型性:韶关丹霞山的地质演化过程清晰地展现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在1.4亿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丹霞山一带是南岭山脉南缘的丹霞盆地,地表水携带泥沙、砾石堆积,形成近4000米厚的沉积岩层,铁元素氧化使岩石呈现红色。6600万年以来,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地壳抬升,盆地隆起,红层形成众多高倾角至垂直的断层和节理。距今约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多次间歇上升,平均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地表水沿断层和节理侵蚀岩石,经风化和崩塌,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丹霞地貌。这一完整的地质演化过程,使丹霞山成为研究丹霞地貌形成的活教材。
![]()
• 地貌特征的代表性:韶关丹霞山是世界已发现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它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其真实写照。山峰形态各异,有岩堡、石墙、岩柱、穿洞、天生桥等,如阳元石、阴元石等景点,造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 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27-1929年间,冯景兰将丹霞山红色岩系及其沉积盆地分别命名为“丹霞层”和“丹霞盆地”,1939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后改为丹霞地貌)概念,从此,丹霞山成为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此后,众多科学家对丹霞山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其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
• 地貌发育阶段的独特性:丹霞地貌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晚年期三大阶段,韶关丹霞山处于壮年晚期,整体以峰丛、峰林为主,平缓山顶面小于10%,侵蚀量为55%-70%,其“顶平、身陡、麓缓”的形态更为显著。与其他地区的丹霞地貌相比,韶关丹霞山的地貌特征更加典型,更能代表丹霞地貌壮年期的形态特点。
![]()
•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丹霞山虽然地形起伏大,山体岩石多裸露,土层较薄,且有“热岛”效应,但仍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独一无二的“生命孤岛”。这里已记录到高等植物超过2200种,野生动物达2500多种,还有许多珍稀植物,如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等,是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研究的理想场所。
![]()
![]()
• 文化底蕴的深厚性:韶关丹霞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在此生活,浈江右岸有鲶鱼转遗址。200多幅摩崖石刻、岩画镌刻在丹霞山的崖壁上,见证了岭南文脉的崛起与兴盛。张九龄、韩愈、苏轼等文人墨客也曾来此,留下了众多诗词佳作,为丹霞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