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开幕式在泸州举行。多位相关领域重量级的专家学者,在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做了精彩报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在主题为“探索文物周边环境活化再生之路”的发言中介绍了西藏、上海、福建等多地近年来的相关文物修复成功案例,并表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副司长彭跃辉则深入回顾了近年来革命文物工作的发展与思考。
![]()
常青在主旨发言中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励小捷一向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他表示,我国文物资源浩若烟海,保护任务重如泰山,而人民群众始终是文物创造与保护的主体。“文物遗存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让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每个人,找到一种血脉相连的东西,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乃至自豪感。”
![]()
励小捷在主旨发言中
作为“西夏陵”申遗咨询团队主要负责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在现场向与会者们详细介绍了今年7月刚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夏陵之遗产要素与历史价值。
在采访中陈同滨表示,中国的申遗工作属于“后发力”,起步较晚,但速度快、质量高。“但不要认为这个成绩已经足够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大国,我们的世界遗产不能说‘已经有60项’,而是‘才60项’而已,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她强调说。
![]()
陈同滨在主旨发言中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组委会主任委员顾玉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举办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各界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界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带给更多人,同时也让各地方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案例更好地传播出去,进一步鼓励社会各界更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在专业领域,一个理念的进步便会让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权重不断提高。“就好比一个人,与其出现了症状再去治病,不如平时积极预防做好保健,保持健康少得病。”顾玉才说,“所以目前我们对文物保护更多是通过检测、观察、分析,提前找到文物病害,尽早消除‘病因’。”
![]()
顾玉才接受采访
同时,在通过科技手段来保护文物这一方面也有了更主动的变化。“以前我们文物保护工作使用的技术都是其他行业的成熟技术,完全谈不上先进。而这些年随着对科技保护的重视,我们可以主动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交给企业和科研机构去针对性地做研发。”顾玉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相当于以前是坐等人家给你端菜,现在则是我自己来点菜。”
据顾玉才举例,目前已经有研究核物理的科学团队可以给古代石窟做类似于CT扫描的精密无侵入式检查,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如水害等石刻病患究竟是什么性质、根源在哪里等问题。
“我们很欣慰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博物馆和文物充满了热情,但光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过犹不及。”顾玉才说,“所以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让大家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更有利于文物的科学保护工作。”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报道 编辑 曾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