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出现多次降雨过程,河南、山东大部及江苏、安徽北部、陕西、山西南部等地土壤水分持续偏高,局地农田出现积水现象。气象部门预计,10月上、中旬“华西秋雨”仍将持续,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受连阴雨影响,黄淮海夏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不少地块因土壤黏重、机械难以下田,导致冬小麦无法适期适墒播种,对今冬明春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的不利气象条件主要带来三大问题:一是推迟播种时间,二是影响播种质量,三是加重病虫害潜在风险。进入“寒露”节气后,黄淮海地区陆续进入冬小麦适播期,如何在复杂天气背景下保障播种进度与质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关键。
为此,农业部门指导黄淮海各地麦播工作紧紧围绕“提高播种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坚持“一条主线”“三个服从”——即以墒情为主线,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
俗话说,“地湿无晚麦”。实践证明,抢墒、稳墒比盲目抢播更重要。2021年,黄淮海地区同样经历了连续一个多月的“华西秋雨”,当年也曾出现播期推迟、地块湿重的情况,但通过科学调度、分类施策,2022年小麦依然实现了大丰收。这再次印证:只要措施得当,地湿未必误农时。
晚播不慌,科学应对有方案
针对当前连续阴雨、地湿难播的局面,专家建议各地切实落实“晚播应变技术”,做到有序应对、科学补救:
坚持“服从三原则”: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切忌在湿地盲目下种,不要急于整地播种。优先做好散墒工作,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再适墒整地播种。
分类施策、精准推进:对墒情适宜的地块,强化精细整地,千方百计扩大适期适墒播种比例,确保“能播早播、播就播好”;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短期无法下田的地块,则要因地制宜,启动“四补一促”的晚播应变技术。
落实“四补一促”策略:
以种补晚: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提高晚播适应性;
以密补晚:每推迟播种1天,亩基本苗增加约1万株,确保群体合理;
以好补晚: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确保种子下得匀、覆得实;
以肥补晚:科学增施底肥,氮磷钾比例协调,促进苗期稳健生长;
以管促苗:后期强化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晚苗赶齐。
面对当前“连阴雨+地湿重”的复杂气象形势,坚持“稳中求进、以墒为先”,科学调度播种进度与质量。只要因墒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救,定能为2026年小麦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