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的扶苏山城的第17次考古发掘调查中,首次发现了一处古代冰窖。扶苏山城是一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也是百济泗沘时期(538-660年)的皇家要塞。
![]()
扶苏山城位置
百济
百济(公元前18年—660年)是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政权之一,由扶余人(亦有马韩土著民族建立说)建立,初期以马韩部落联盟为基础发展,定都慰礼城(今首尔),后迁至熊津城、泗沘城。该国与高句丽、新罗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统治阶层为扶余人,下层百姓多为韩人,主要统治朝鲜半岛西南部地区。
百济通过兼并马韩部落逐步扩张,形成氏族体系。近肖古王时期确立“担鲁制”强化集权,并在371年击败高句丽。475年高句丽攻占汉城后,百济迁都熊津,武宁王时期复兴国力。538年圣王迁都泗沘并改革官制,设置16等官阶与22部司。660年唐朝与新罗联军攻灭百济,其故地被划分为五都督府 。统治期间推行铁制农具与水利设施(如碧骨堤),并自东晋引入佛教作为国教。
![]()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示意图
该冰窖东西长约7米,南北宽约8米,呈方形,深2.5米,内部为U形结构。考古学家判定其南壁后来用石块加固以减小内部空间,这种结构改造很可能是为了增强保温、控制融化。窖室地面中央的圆形排水坑表明,当时的工程师设计了排水系统以应对冰块缓慢融化产生的水。这种建筑精度凸显出"该冰窖是用于长期保存的专业设施——一个只能由王室权威建造和运营的等级化空间。"
![]()
冰窖遗址
此外,在冰窖旁还发现了一个作为"地镇具"埋藏的陶壶。地镇具是在动工前向土地神灵献祭的象征性物品,用以祈求工程平安、镇压邪气。此器物很可能象征着为冰窖顺利建成而进行的祈祷。该壶颈短,壶盖上有圆珠形钮,内部发现了五枚中国五铢钱。
![]()
"地镇具"陶壶
![]()
扶苏山城城门
扶苏山城
扶苏山位于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双北里,海拔106米,是百济王朝泗沘时期(538-660年)的都城防御要塞,现存多处国家级历史遗迹 。百济圣王16年(538年)将首都从熊津迁至泗沘(今扶余郡),重建国都,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他暂时将国号改为南扶余,意为“扶余南部”),以此指代百济的发源地——扶余。泗沘时期,百济文化蓬勃发展,佛教也随之兴起。
冰窖的发现为了解百济的皇家基础设施增添了新的维度。它揭示出该王国不仅精通纪念碑式建筑和艺术生产,还投入于舒适度、保存和资源管理的技术系统。
![]()
发掘现场情况
储冰不仅仅是一种奢侈享受。它代表了王室对自然的控制,即在温暖气候下获取并维持低温的能力,并且需要一个官僚网络来为宫廷收集、储存和分发冰块。中国唐朝记载有类似的系统,大型冰窖为皇室家族服务。百济的实例表明,此类技术当时已在朝鲜半岛传播或独立发展。
![]()
陶罐内的五铢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