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刚说报复结束,安静了一天之后,中国给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撂下一句话,百年老账又被翻了出来。
两国为什么再次交战?中方又送了哪一句话?
![]()
当地时间11日至12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在边境地区爆发交火。这次交火是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权以来,两国间爆发的最严重边境冲突。
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在12日发声明,语气强硬,说他们对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网络实施了“精准打击”,打死了至少200名武装分子,还短暂占领了阿方21个哨所。
有意思的是,阿富汗政府发言人穆贾希德在12日的记者会上,公布了完全不一样的战果:巴方死了58人,阿方只有9人阵亡。
他还很强硬地宣布,“报复行动已经结束,并且取得了成功”。
![]()
不过,这种“结束”,听起来更像是按了个暂停键,而不是彻底画上句号。
这场冲突一点就炸,背后可不只是几个恐怖分子那么简单。
真正的原因,是两国之间那道永远愈合不了的伤口——“杜兰线”。
这条2600多公里的边境线,是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硬生生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它像一把刀,把世世代代住在那的普什图族活活劈成两半。
![]()
这条人为划出来的边界,直接导致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有大约三分之二被划进了今天巴基斯坦境内。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富汗历届政府,不管是王室、共和国还是塔利班,从来都不承认“杜兰线”合法。
在他们眼里,这就是殖民时代留下的耻辱标记,是一份被迫接受的不平等条约。
而“杜兰线”造成的民族割裂,也给塔利班的崛起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
巴基斯坦境内庞大的普什图人社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给阿富汗塔利班招兵、送物资、甚至藏身,提供了很多便利。
这种基于民族认同的跨边界联系,让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塔利班”之间的关系变得盘根错节,很难彻底分开。
这正是巴基斯坦今天面对安全困境的根本原因。
所以,当阿富汗军方在声明里特意又提起“杜兰线”的时候,等于把这场军事冲突的性质,从反恐行动直接升级到了捍卫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层面。
这笔拖了130年的旧账,就这样在炮火中又被翻了出来。
![]()
除了历史旧账,现实利益冲突也早就让两国关系绷得很紧。
一个经常被外界忽略的问题,就是难民。
根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干城的分析,巴基斯坦方面认为,阿富汗局势稳定之后,还有好几百万难民留在巴基斯坦,给当地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巴方一直质问阿富汗新政府,为什么迟迟不推动难民回国,而阿富汗那边则坚决否认。这种现实矛盾,成了巴基斯坦采取强硬行动的一个直接动机。
![]()
就在巴阿两国剑拔弩张的时候,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很有意思,明显分成了“劝和”和“搅局”两派。
阿富汗方面说,他们是应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的请求,才停止了反击。
但有个细节很微妙——就在冲突爆发前不久,沙特刚和巴基斯坦签了新的防务协议。
这让沙特这个“中立调停人”的身份,在阿富汗眼里,多少打了点折扣。
![]()
至于“搅局”的嫌疑,更多指向了印度。
冲突期间,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外长穆塔基正好在新德里访问。
印度随即在10月10日高调宣布,要提升和阿富汗的外交关系,还要重开驻喀布尔的大使馆。
在一直怀疑印度支持反巴势力的巴基斯坦看来,这简直就是在背后“递刀子”,想拉拢阿富汗一起在战略上围堵自己。
![]()
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的表态显得特别关键。
冲突爆发后,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0月13日作出回应。
这种谨慎,恰恰说明对局势的严重性看得非常清楚,林剑除了呼吁双方“冷静克制,别让冲突升级”之外,还说了一句非常具体和实际的话。
他明确说:“中方已要求巴阿双方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中方在当地人员、项目和机构的安全。”
这句话把中国的关切,从宏观的地区稳定直接拉到了具体的自身利益上。
它清楚地表明,中国担心的不仅是地缘政治风险,更是冲突已经直接威胁到在巴基斯坦(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和阿富汗的中国公民和投资。
这让中国的“劝和”,不光是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更是保护自己海外利益的现实需要。
![]()
这句话,既是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两个“搬不走的邻居”的善意提醒,也是对那些想搅局的外部势力的明确警告。
总之,历史的旧账不该成为未来的包袱,怎么把这次危机变成一次解决核心矛盾的机会,考验的是巴阿两国政治家的智慧,也关系着整个地区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