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的职业变化。说到这个话题,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AI的冲击。现在AI技术的爆发,让这个问题关注度更高了,很多人都在担心,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有一天会被AI取代?这个问题,这本书也回答得很透彻。打包、装卸、收银这些工作确实更容易被AI取代,因为这些工作标准化、流程性很高,但还有一些工作是不太容易被AI取代的。那什么样的工作是不容易被AI取代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工作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其实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愿意承担风险、灵活地思考,以及做出复杂决策的能力。现在很多人会抱着找个“铁饭碗”的目的,把稳定当成一个优先级特别高的价值,希望自己找到一份永不失业的工作。但,这个愿望可能是不切实际的,未来可能会有很多的变化,现在的铁饭碗,之后可能也会消失。如果过度追求稳定和安全,其实反而是让自己处在了一个脆弱的状态里。去培养始终能够适应变化的能力,反而是更有竞争力、更安全的。
除了科技进步带来的AI冲击,第二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更多元,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会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比如不同文化背景、持不同价值观的人,因为分工越来越细,可能打交道的环节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会涉及如何跟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合作。比如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观念就完全相反,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冲突。这是很多人成年之后可能也没来得及补上的一课,在价值多元,冲突变多的情况下,合作还有可能吗?合作能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这个问题其实很前瞻,但答案也同样不是能靠思考获得的,而是在遇到冲突,试着解决冲突,同时还能把合作推进下去的尝试中,逐渐浮现出来的。在讲沟通能力时,强调的是除了有意识地关注他人的需要之外,还要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主体性”这个词特别流行,因为假设你把一件事完全看成了服务别人的需求,确实会很容易觉得没劲。
会沟通其实是合作的重要前提,如果你认同一件事在大的价值方向上是有意义的,那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在以主体的方式合作。虽然大家的想法会有不同,但我不是乙方,也不是只为了他人的目标服务的,大家的想法大概率会有一个最大公约数,我们去找到它,再把事情往后推进。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你的想法也很重要,不要做那种很乖的好孩子。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它要求你足够自信。怎么树立自信,这件事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也不为过。作者想要告诉大家,孩子小的时候,其实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很有自信的。自信之所以变弱,可能是跟我们后来的处境或者经历有关。那怎么样去培养自信?一些很具体的建议,第一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用为学不好的科目和做不好的事情自卑,就算也有很多做不好的事,人生足够长,长到有无数的变化在等着你,所以你不会因此产生多大的问题,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多下功夫就好。第二就是不用试图一个人做好所有的事情,学会和别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就好。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完成,这或许可以算是一项能力,但不见得是一定要拥有的一项能力。世界上没有无所不能的人,我们也不必成为那样的人。
第三个趋势是长寿。长寿意味着人们健康工作的年限可以很长。本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只有40年,寿命延长之后,可能可以延长到80岁,和从前一直在做一种工作不同,从20岁到80岁的过程中,一个人一方面可以工作,中间还可以继续求学,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当然,这建立在大家已经认同工作是人的一种需要,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基础上。不然想到要工作到80岁,一定已经痛苦不堪了。但反过来,你可以想,人生还长着呢,我们对工作和事业的定义完全可以更丰富一些,没有什么是既定不变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