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内心那座山》
【美】伊迪丝·伊娃·埃格尔 著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回想起某一时刻的经历,就会陷入无尽的悲伤中,甚至泪流满面。
从来不敢踏出自我的安全区,因为恐惧未知的改变。
想要宽恕,又不能轻易原谅,满心愁苦无处诉说。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已经陷入精神牢笼,甚至一直被囚困至今,无法解脱。
正如心理学博士伊迪丝·埃格尔所说:
“最糟糕的牢笼,是为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笼。”
伊迪丝·埃格尔既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纳粹的幸存者,她在16岁时就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她不仅从精神牢笼里走了出来,晚年还通过学习心理学进一步治疗了自己的内心创伤,并帮助了许许多多人。
苦难是人生常态,在这跌宕起伏的世俗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曾受过伤。
只不过肉体上的伤早就愈合,心理上看不见的伤,却还在隐隐作痛。
只要我们能识别出精神牢笼,获得内在力量,就能跳出牢笼,奔向自由。
01
被痛苦所困,唯有主动自愈
书上有个案例,一位45岁的女性名为艾米丽,结婚已经十一年了,她一直以为自己生活得很幸福。
可有一天晚上孩子们入睡后,丈夫突然告诉她,自己爱上了别人。
她不知所措,找不到生活的方向。
一下子陷入了被动无助的深渊,受害者心态渐渐找上了她。
她想不明白,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有哪里做错了?
然而祸不单行,艾米丽又被查出了,身患乳腺癌,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这两件事彻底打乱了艾米丽的生活节奏,在治疗期间,她担心自己会死;
康复以后,她又开始担心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生活中各种琐事,差点淹没了她,长久以来,她都被困在不幸和痛苦中。
后来,本书作者告诉艾米丽,只要自己想走出来,就能做到。
想要走出这困境,只需要两个简单的步骤:一是问一下自己,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
抱怨、纠结、恐惧,不能给艾米丽的生活带来任何好处。
这个时候,最好把“为什么是我?”换成“现在怎么样了?”
当你不再关注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就会把精力花在怎么去解决处理这个事情上,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痛苦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
痛苦非因外界,而是你放弃了选择的权杖。
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这样更安全,一遍一遍的询问自己为什么?
是希望找到答案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寻求答案寻求理由就给已经发生的事情,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
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陷入了,责备某事、某人,甚至自己的心境之中。
与其等待他人的一次道歉、一次机遇让自己陷入停滞的困境,不如自愈。
而自愈的一步,就是意识到,我才是自己生命的负责人。
所有深刻的治愈,都始于一个主动的决定,决定不再等待,决定审视内心。
02
直面恐惧,接受变化
格洛丽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稳定因素的家庭。
13岁时,不幸被自己的叔叔玷污,可周遭没有一个人相信她的话,因此她一直背负着恐惧长大。
一直到成年,格洛丽依然被恐惧笼罩。
她害怕因为自己过去的经历,会让自己失去丈夫和孩子,她想要改变却又无从做起。
她尝试着投入工作学习,关注自己当下,打开自己过去的心结。
可每当她在工作中听闻客户的受害经历,都会有一次加深她的无助和绝望感。
因此她放弃了学业,却憎恨自己的挫败,更痛恨让孩子们看到自己苦苦挣扎。
过去的遭遇如附骨之蛆,紧紧的纠缠她。
更糟糕的是,格洛丽更恐惧她的孩子会遭遇同样的事情。
所以,一旦和女儿分离,她会感到无比恐惧,彻夜难眠。
格洛丽总是心怀恐惧,时刻保持警惕,可恐惧往往会发展成一种无情的循环模式,恐惧也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格洛丽不停的抵抗,可再努力,还是被困原地,陷入恶性循环,没有改变的可能。
书上提到,想要破除这种恶性循环,首先要学会改变,爱自己、宽恕自己。
不要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痛苦,而惩罚自己。
改变从语言开始,当我们把“我不能”换成“我可以”当我们的语言从否定变成了肯定,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词语,会赋予我们力量。
改变并不意味着,没有恐惧,而是要带着恐惧一起前行。
不改变永远不会治愈,改变是成长的同义词,真正的强者都会主动拥抱恐惧接受变化,享受痛并快乐的成长。
03
宽恕,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莉娜的丈夫在没有解释和商讨的情况下通知她,他想离婚。
莉娜因突如其来的婚姻状况感到惊慌万分,陷入痛苦的漩涡。
但短短一年的时间,她的生活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作顺利,独自抚养三个孩子。
一副职业女性的外在形象,甚至还与男士开始约会。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依然被困在那段失败的婚姻里,不曾走出来。
她经历了悲伤,体验了痛苦,被内疚纠缠。
她既想表达自己的愤怒,却又害怕感受愤怒。
作者告诉她愤怒是合理的,愤怒是人类的一种情绪,凡是人类都会有情绪。
当我们不能释放自己愤怒的时候,我们就是否认自己受到了伤害。
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它是一种防御,也是初级情绪周围的一件盔甲。
只有燃烧愤怒这件盔甲,我们才能触及到,隐藏在其下面的真实感受。
只有触及到最真实的情绪感受,我们才能开始最艰难的部分——原谅自己。
对应愤怒最好的方法是学会引导自己的愤怒,然后使之慢慢消散,没有愤怒就没有宽恕,愤怒消散之后,学会原谅自己。
选择宽恕,不是原谅曾经伤害过我们的那个人,而是放过执拗的自己。
它是主动切断痛苦的回放,夺回被怨恨占据的内心空间。
宽恕就是释然,只有允许自己去感受和表达愤怒,人才能做到真正放下。
反之,沉默的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如果不积极主动、有意识去释放自己的愤怒,只保持着那些愤怒,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巨大伤害。
宽恕与表达,是一体两面的主动行为,共同完成了与过去和解、拥抱完整自我的仪式。
![]()
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说:
“每个人都有变好的能力,但是能帮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人生只有困境,没有绝境。
等待治愈,不如自愈。
自愈不是一个被动的结果,是一系列主动选择与实践的过程。
所有的伤口都会有愈合的一天;所有的难关也都会有被攻克的时候。
我们不能赶走痛苦,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礼物,甚至可以学会珍惜自己的创伤。
愿你在这红尘俗世中,早日挣脱自己的牢笼,越过心里那座山,开启新的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