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株生长于泰山阴坡的黄精,串联起千年典籍与当代民生;一座4500平方米的博物馆,让非遗技艺从案头走向田间——泰山黄精文化博物馆的故事,恰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这里没有冰冷的文物陈列,只有《本草纲目》与现代检测报告的隔空对话,让“壮筋骨、益精髓”的古老智慧有了科学佐证;没有枯燥的工艺讲解,只有省级非遗传承人手中翻滚的桑木柴火,让“九蒸九曝”的匠心在指尖流转。更动人的是,它将文化展馆变成了产业枢纽:从与高校共建的基因库,到带动2.8万农户增收的种植基地;从游客亲手炒制的黄精茶,到计划“上太空”的育种项目,博物馆让“仙草”不仅活在典籍里,更走进了老百姓的好日子中。
当千年药香遇见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当非遗匠心碰撞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泰山黄精文化博物馆给出了答案: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故纸堆里,而在与当下生活的深度交融里,在为民生福祉的持续赋能里。这,正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应有之义。
![]()
泰山黄精文化博物馆:千年“仙草”照见民生幸福路
张庆明
初秋清晨的泰山脚下,地处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的泰山黄精文化博物馆刚开馆,就传来孩子们的惊叹声——五年级学生王梓轩正踮着脚,隔着玻璃触摸展柜里的唐代“黄精采收铜铲”,讲解员手里捧着新鲜的黄精根茎:“这株‘仙草’得在泰山800米阴坡石缝里长够5年,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古人用它治病养生,现在更是咱们泰安人的‘致富宝’呢!”这座经官方认证、面积达4500平方米的中国最大黄精主题博物馆,正用真实的文物、鲜活的故事和扎实的产业成果,让千年黄精文化从典籍里“走出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民生的纽带。
![]()
一、典籍与实物对话:解锁“泰山仙草”的千年密码
走进“历史溯源厅”,一组复刻的明代“瑞贡黄精”文书在展柜中格外醒目——泛黄的纸页上,清晰记录着“万历二十三年,泰安知州选九蒸九曝黄精三十斤,楠木盒封装送京”的字样,旁边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新修本草》的原文:“黄精生泰山山谷,二月采根,蒸过暴干用之”,与展墙上杜甫“黄精无苗山雪盛”的诗句相映成趣,瞬间勾勒出黄精与泰山的千年羁绊。
![]()
“很多人知道黄精是‘泰山四大名药’之首,但它的药效可不是传说。”讲解员指着《本草纲目》线装本旁的检测报告,上面的数字格外亮眼:泰山黄精多糖含量达12.3%,是其他产区的1.8倍,这与《本草纲目》“壮筋骨,益精髓”的记载完美呼应。展台上,经过“九蒸九曝”的黄精切片泛着琥珀色光泽,轻轻一掰就能拉出细糖丝,“这是省级非遗工艺的标志,现在第三方检测证实,经九蒸九曝后,黄精多糖含量能暴涨300%,还会产生抗疲劳蛋白。”
![]()
更动人的是藏在文物背后的人文温度。“民间传说墙”前,泰安市民刘女士正给女儿读“黄精救母”的故事:“古代泰安有个姑娘,为治母亲的病,在泰山找了三年黄精,最后自己化作黄精草守护山间……”这样的传说,让展柜里的铜铲、陶罐有了情感,也让观众读懂:泰山人对黄精的珍视,早已刻进了文化基因里。
![]()
二、非遗匠心传承:让老手艺在指尖“活”起来
博物馆的“古法炮制坊”永远最热闹——省级非遗“泰山黄精九蒸九曝工艺”传承人王庆福,正坐在桑木柴火灶旁,用长柄木勺搅拌蒸笼里的黄精。“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变,桑木柴得选3年生老枝,火力稳不糊锅;蒸制要‘上汽后稳火4小时’,差10分钟都不行;晾晒得等‘正午阳光直射6小时’,阴雨天就得用竹炭烘干,前后得翻晒7遍。”他拿起一块刚蒸好的黄精递给游客,“尝尝,真正的九蒸九曝黄精,入口即化,还带着泰山的土香味。”
![]()
旁边的“非遗工坊”里,20岁的泰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萌正认真记笔记,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工艺流程图:“以前只知道黄精能吃,没想到做起来这么讲究,毕业后我想回老家祝阳镇开个黄精小店,把这手艺传下去。”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自非遗工坊开设以来,已培养出120多名掌握基础工艺的学员,其中80%都回到家乡从事黄精产业,让老手艺真正扎根乡土。
![]()
展墙上的“工艺时间轴”更是直观展现了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从汉代的“柴火土灶”,到现代的“恒温蒸制设备”,工具在升级,但“敬畏自然、精益求精”的匠心从未改变。去年,这项工艺还走进了泰安中小学的“非遗课堂”,已有5000多名学生像李萌一样,近距离感受过黄精炮制的魅力。
![]()
三、从展厅到田间:文化“养”出乡村振兴好光景
“大家看屏幕,这是祝阳镇的黄精种植基地,现在正在采收呢!”在“产业赋能厅”,实时传输的田间画面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镜头里,祝阳镇村民刘建国正背着竹筐挖黄精,他手里的根茎粗壮饱满,脸上满是笑容:“以前种玉米,一亩地一年收入不到2000块,现在种5亩黄精,去年卖了18万!博物馆帮我们打响了‘泰山黄精’的名气,收购商直接上门,根本不愁卖。”
![]()
这座博物馆从来不是“孤立的展厅”,而是串联起“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核心。在“泰山黄精基因库”展区,玻璃柜里整齐排列着23个黄精品种,“这是我们和山东农业大学共建的种质资源实验室,每年能为合作社提供500万株优质种苗,解决了以前‘种不好’的难题。”博物馆科研人员介绍道。而在“品牌孵化区”,“泰山仙芝”“岱宗黄精”等12个本地品牌的礼盒陈列其中,负责人笑着说:“以前我们的黄精卖‘原料价’,现在靠博物馆的展示背书,做成礼盒装,溢价率能提30% ,农户的收入跟着涨。”
![]()
文旅融合更让黄精文化焕发新活力。博物馆旁的“黄精药膳坊”,每到饭点就坐满游客,“黄精炖鸡”“黄精小米粥”成了必点菜品;“手工体验区”里,游客可以跟着师傅炒制黄精茶、制作黄精膏,济南游客李女士手里拎着自己做的黄精茶:“带孩子来不仅学了传统文化,还能把‘泰山味道’带回家,这趟没白来!”截至目前,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民宿、餐馆20多家,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加油站”。
![]()
四、从过去到未来:“仙草”续写新时代传奇
傍晚时分,“未来展厅”里的全息投影前围满了孩子——画面中,泰山黄精种子正“搭乘”航天器进入太空,“这是我们和航天部门合作的太空育种项目,计划培育更优质的黄精品种,让‘泰山仙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讲解员的话让孩子们眼里满是期待。
![]()
从《抱朴子》里的“仙人余粮”,到如今年产值超6亿元的“健康产业新宠”;从山间野生的“野草”,到带动泰安2.8万农户人均年增收1.2万元的“黄金”;从冰冷的典籍记载,到每年5000多名学生参与的研学课堂——泰山黄精文化博物馆,用真实的数据、可触的场景、鲜活的人物,让千年文化“活”了起来,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泰山脚下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
离开时,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窗,落在王庆福和学员们晾晒的黄精上,琥珀色的光晕里,药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飘散开。这座博物馆里,藏着泰山的文化密码,更藏着老百姓的幸福期待——它让我们看见,那些穿越千年的智慧与匠心,只要找对了“打开方式”,就能在新时代,滋养出更旺的烟火气、更实的好日子。
![]()
咏泰山黄精文化博物馆
岱麓堂开贮瑞芳,千年药史沁华章。
遗篇本草凝先智,新屏检测证古方。
九曝九蒸承匠艺,千畴万陇富农桑。
太空育种开新境,文脉赓延耀炜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