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金融时报》采访中将中国稀土管制措施形容为“拉着所有人一起下水”,其“与全世界为敌”的指控迅速引发舆论震荡。这种指控背后,是欧盟联合七国集团组成的33国联盟正试图协调行动,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实施集体反制。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半年前,欧盟还在关税问题上对美国让步,如今却成为施压中国的急先锋,丹麦外交大臣直言“欧盟不会单独报复中国”的表态,暴露出西方阵营内部的战略依附性。
![]()
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涉及从智能手机到隐形战机的全产业链。中国作为全球60%稀土产量和90%提炼产能的持有者,其管制措施直接触动了西方科技产业的神经。微软、苹果、英特尔等美国科技巨头作为中欧稀土贸易的中间商,其供应链稳定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贝森特声称中国行为将“损害全球经济”时,却刻意回避了两个关键事实:特朗普政府曾对全球加征关税连无人岛都不放过,而美国1949年牵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曾对中国实施2100多种战略物资封锁。这种“美式双标”在欧盟2020年《关键原材料法案》的对照下显得尤为刺眼——当西方构建资源保障体系时叫“战略安全”,中国实施管制就成了“经济威胁”。
深究33国联盟的实质,其脆弱性远超表面声势。美国政要曾公开质疑欧洲民主价值观,称欧洲“最大威胁来自内部”,同时与欧洲极右翼势力密切接触。这种裂痕在稀土危机中显现为欧盟的进退失据:既想维持对华经贸关系,又不得不依附美国主导的反制联盟。更讽刺的是,贝森特在福克斯商业频道访谈中误将800名在华留学生说成80万,却死死咬住“30万到4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的数据,这种数据操纵暴露出美方缺乏实质性筹码的窘境。当被问及是否会将中企从美股市摘牌时,其“所有选项都在桌上”的模糊表态,恰似当年特朗普“100%关税”威胁的翻版。
中国稀土管制的法律逻辑与战略考量十分清晰:2025年新规主要针对军事和双重用途出口,旨在防止关键技术外流与资源滥用。这不是全面禁运,而是基于可持续开发的许可审查。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领域实施更严苛的出口管制,却指责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连《金融时报》的读者评论区都出现质疑声浪。更具全球视野的是,贝森特口中的“全世界”仅涵盖美欧发达国家,却无视占全球经济总量6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群体——它们更关注资源公平分配而非西方垄断。
西方国家习惯性将中国视为“高科技养料供应商”,中国对稀土价值链的管控直接动摇了其产业特权。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稀土精炼技术领先西方至少5年,这种代差使得33国联盟的反制更多是政治姿态。正如中国网友所言:“西方可以禁售光刻机,中国却不能管稀土?这就像允许强盗持刀入室,却不准主人锁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