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日本《朝日新闻》10月9日报道,京都大学特聘教授北川进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其开发的技术有望推动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10月8日,在京都市内举行的记者会上,北川讲述了研究之路的艰辛与取得成就的喜悦,表示“感到一直以来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北川通过阅读获得力量和信念,支撑自己脚踏实地推进日常研究。
北川开发出的多孔材料被称为“金属有机框架”(MOF),这种物质上开有无数孔洞。他关注此领域的契机,源于学生时代阅读书籍时接触到的老庄思想——“无用之用”(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用处)。
自初中时代起,北川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他升入京都大学工学部深造,在一年级时阅读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撰写的《天才的世界》系列三部曲。书中介绍了老庄思想的“无用之用”这一概念。例如,老子有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意思是,揉和黏土制作器皿,器皿中间看似空无一物、毫无用处,但正是因为这一空间的存在,器皿才得以发挥其作用。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即充满原子和分子的实体。然而,北川在其后的研究生涯中,却关注于空无一物的“孔洞”。他谈到,通过阅读体验,“‘看似无物之处亦有意义’这一观点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川说:“如果只视其为孔洞,似乎是无用的。但如果将原子或分子放入这些孔洞中,进行储存或转化,它便有了用处。仅是改变思维方式,就能化无用为有用。”
福井谦一是京都大学工学部名师,他因量子化学研究而于1981年成为日本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川过去所属研究团队的带头人是福井的弟子。
福井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要投身于混沌未开、尚无先驱的领域。”他将自己的未来押注在那些是否有用尚不明朗的新领域,以开创学术潮流。
北川回顾研究生涯指出,自己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看似无用的东西亦有其用”。他在演讲结尾常提及的一个话题,同样源自中国典故——“仙人餐霞饮露而生”。
北川说:“霞,实为空气与水。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气,水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利用这些无处不在的材料,可以制造出各种物质。如此想来,‘餐霞而生’或许并非虚言。”
“如果拥有能够自由运用的技术,或许可以避免围绕地下资源产生的国际纠纷。”北川认识到,科学、化学与和平息息相关的时代已经来临。
北川多次在人生重要节点邂逅好书。他在初中时代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直接契机是阅读了弗雷德里克·布朗所著科幻小说。自那以后,他开始从图书馆借阅科学百科全书,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