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设立“无书面作业日”,杜绝“放养式”和“不出汗”的体育课,设立全市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日前,合肥市教育局印发《合肥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若干举措》,围绕学生成长规律与实际需求,推出16条具体措施,着力以“小切口”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快乐成长。
设“无书面作业日” 切实减轻学业负担
文件明确将“健康第一”放在首位,提出逐步设立“无书面作业日”,即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初中每周一天无书面家庭作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与社会,在真实场景中学习成长。
作业管理方面,由班主任统筹各科作业总量,严禁超量布置。同时,推动建设“基础+实践+弹性”学期作业库,引导教师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实效,并制定负面清单以保障学生休息与自主发展空间。对学习困难学生,加强辅导与帮扶,注重作业完成指导。
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杜绝超学段、超进度教学。鼓励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强化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学情精准诊断、资源个性推送与课堂动态评估。
体育课提质增效 “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五育并举”在文件中得到细化落实。德育方面,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的生长”为主题的教育,强化感恩意识与责任启蒙,引导学生从家务、班务到公益服务,逐步培养担当精神。
体育方面,推动体育课(大课间)提质增效,系统规划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补充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推行体育“选项走班”和“三大球”模块教学。每节体育课包含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不少于20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锻炼,做好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杜绝“放养式”和“不出汗”的体育课。每天安排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美育方面,各校须建设至少1个高水平艺术团和1个展示平台,每学期组织班级艺术展演,推广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等群体性艺术活动。
劳动教育则要求中小学每周安排不少于1小时校内外劳动时间,低年级以校园和家务劳动为主,高年级逐步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性劳动。
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家校共育护成长
文件明确提出“三个100%”核心目标:100%学生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100%新生建立心理档案、100%重点学生实现家校沟通全覆盖。同步设立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有需要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疏导。
对困境、留守、遭受欺凌或家庭变故的学生,设立专班进行创伤干预与持续关爱。学校须配齐法治副校长,每年开展不少于4课时的法治实践教育;推动精神科医师进校担任心理健康指导员,组织心理教师赴医疗机构跟岗研修。
为促进家校共育,学校将按学段开发家长学校课程,每学年提供不少于4次、8课时的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深度家访,建立“一人一策”成长档案,动态关注学生发展。家长会以互动和建设性沟通为主,为家长提供个性化教育建议。
通过这些举措,合肥市致力于构建更加科学、健康、全面的教育生态,助力每个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本报记者 程榕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