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上海,接连迎来两场载入国际组织发展史的仪式。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正式揭牌,这是该组织首次在欧美之外设立全球性一类中心;25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敲定落户上海。短短五天内两大联合国核心机构扎根中国,背后是全球对美国霸权的失望,更是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底色的认可。
![]()
美国的霸权行径早已突破多边主义底线,"签证武器化"成为其打压异见的常用手段。2025年联合国大会召开前,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及80名巴方参会人员因美国不满其对巴勒斯坦建国议题的立场,被拒发入境签证,导致巴方代表团无法完整参会、错失关键议题发声机会。这种公然违反《联合国总部协定》第11条"东道国应保障参会人员入境便利"义务的做法,让国际社会看清:在美国眼里,联合国不过是服务其霸权的工具,稍有不从就会被剥夺参会资格。
拖欠会费的"财政霸权"更让联合国陷入生存危机。作为承担22%会费的最大出资国,美国累计拖欠会费约12亿美元。这笔欠款直接引发连锁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预算较上年压缩8%,部署在马里、刚果(金)的维和分队面临物资补给延迟问题,部分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推进节奏放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公开指出,维和预算仅占全球军费的0.5%,却是维护冲突地区和平最具成本效益的工具,个别国家长期欠费正在"削弱全球安全防线的韧性"。
![]()
与美国的霸道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始终以行动践行多边主义承诺。在会费缴纳上,中国2025年会费分摊比例为15.25%,稳居全球第二,且连续10年足额缴纳,从未拖欠分文。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清醒认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出资比例与自身国际地位完全匹配。
在维和行动中,中国的担当更显硬核。连续35年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超5万人次,在黎巴嫩排爆1.8万枚,在南苏丹建立12个难民安置点,救治当地民众9万余人次。即便在联合国维和预算承压的背景下,中国仍按承诺完成维和人员部署,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工程兵分队,完成200公里公路修复任务,保障人道主义物资运输通畅。
![]()
在国际合作领域,中国的务实举措赢得广泛认可。浙江德清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向非洲12国提供卫星遥感技术,帮助当地建立土地荒漠化监测系统,为埃塞俄比亚制定植被恢复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在中东和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多次推动对话协商,其提出的"共同安全观"成为多边调解的重要参考理念。这种"不说空话、多做实事"的风格,与美国的霸权做派形成尖锐对照。
联合国机构密集选择上海,正是对这种对比的直接回应。上海拥有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年专利授权量超17万件,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为国际机构提供高效支撑。以STEM教育研究所为例,上海学生PISA成绩连续多年全球领先,徐汇区中小学开发的1500余门STEM校本课程,5万人次学生的实践经验,能为全球教育创新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
更关键的是,中国为国际组织提供了"无政治干扰"的运作环境。不同于美国将签证作为政治工具,中国始终遵守国际公约,保障所有参与国际事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直言:"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国既有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又有绿色转型的技术储备,更有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这正是我们选择上海的核心原因。"
面对"联合国总部是否该搬迁"的讨论,客观而言,按《联合国总部协定》规定,需安理会五常一致同意,短期内难以实现。但美国的霸权行为已催生"去中心化"浪潮:古特雷斯推动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了位于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吉隆坡的灾害协调署职能,相关机构运营成本较集中办公时降低60%以上。上海凭借虹桥枢纽、浦东机场等世界级设施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正成为多边主义新枢纽。
![]()
说到联合国机构搬迁的话题,不少网民都热情地想让这些国际机构落户自己的家乡。四川的朋友说,当地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宜居,能为国际机构提供舒适的办公与生活环境;西安的网友认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承载着中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与联合国多边合作的理念高度契合;新疆的网友更是积极推荐:"来新疆吧!这里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方便对接中亚、西亚国家,而且地广人稀,能为机构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还能带动当地的国际交流与发展。"
那么,你觉得联合国机构要是再往中国搬,该搬到哪里呢?给出你的答案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