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之后
文/陈少阳
近来的雨,下得人心里都泛着潮气,倒应了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日总算是暂歇了,但那蓄积的寒意,却仿佛全部兑进了风里。我裹紧外衣,从西大桥转过来,沿着这条熟悉的河岸前行,去开始又一个寻常的日子。
这风,是当真不留情面的。它从河面上扑掠而来,颇有几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凛冽气势,虽无大漠的旷远,那份刺骨的劲儿却如出一辙。那寒意,不像冬日那种干冷的劈砍,倒更像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渗透,带着江南水汽特有的、黏腻的锋锐。不过几步,眼睛便已酸涩难当,鼻尖也冻得通红,呼吸之间,全是沉重的鼻音——盘桓数日的感冒,似乎又被这风催逼得加重了几分。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仿佛要将自己藏进一个无形的壳里,真真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若这风仅仅如此薄情锋利,那这路途,便只剩下一场纯粹的苦役了。可私心里,我总觉得它并非如此单一。我强迫自己从那点不适中抬起头,试着更仔细地去感受这风。也就在这一刻,一些别样的东西,开始从这凛冽的背景里浮现出来。
是风里的气息。那嗖嗖冷流之中,竟裹挟着层层叠叠的、属于生命的味道。是香樟那略带辛辣的、沉稳的清气,仿佛在诉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河边老橡木叶片边缘微微腐烂后散发的、带着土腥的甘醇,静默诠释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轮回;还有,是那虽已过了盛期,却依旧执拗地弥散在空气里,一丝丝、一缕缕,幽然不绝的桂花甜香,教人顿生“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敬意。它们并非与寒冷对抗,而是就这般充盈在寒风里,与之交织、共存,构成了一种复杂而丰饶的呼吸。
这奇异的交融,让我忽然怔住,也不自觉地放慢了。我们总习惯于为事物贴上标签,一如词中“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温暖是善,寒冷是恶;舒适是恩赐,磨砺是惩罚。可眼前这阵风,它既带来身体的不适,却也输送着这些草木的灵魂。它是一柄两面开刃的刀,一面削切着人的体温,一面却雕刻出世界的层次与清晰。它让嗅觉在冷空气中变得格外敏锐,从而更深刻地捕捉到那些在温吞日子里极易被忽略的、幽微的芬芳。
这何尝不是一种中立的真相?风,只是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的“复杂”,源于它本身承载的万物,也源于我们这些感受者此刻的心境与处境。它刮疼我的脸,是事实;它送来林木的问候,亦是事实。这两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这个早晨完整的体验。
想到这里,那份与寒风为敌的紧张感,竟悄然松动了。鼻子依然塞着,风依然冷着,但心里却仿佛开阔了些,生出几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这日常的、略带艰辛的通勤之路,因而变成了一场小小的哲学漫步。抵达单位时,我推门而入,将那片充盈着矛盾与生机的河岸留在身后。室内的暖意包裹上来,而我的肺叶间,却仿佛还留存着那一缕寒冽中带来的、混合着香樟、橡木与桂花的,复杂的希望。此情此景,或许正暗合了东坡先生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寒暖交织的旅途中,且行且思,便是生活本身了。
【作者简介】
陈少阳,陕西旬阳人,硕士研究生,国家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平日热衷于以文字记录生活、抒写性灵,尤其关注本土人文景观与时代变迁。
▶陈少阳的作品集
==入驻作者==
持续更新...... (排名不分先后)
主办|遥望五峰文化传媒工作室
邮箱|akwt@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