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鲁豫与窦文涛这对有三十年友情的好友,进行了一场会注入时光之河的对谈。
![]()
作为中国传媒界不可或缺的个体存在,其职业发展路径与作品形态,不仅是个人选择的映照,更是对特定时代语境下“自我实现”与“公共表达”之间张力的一种回应。
若以理性哲学之眼审视,他们的实践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工匠哲学”,融合了存在主义的自觉与现象学的回归。
窦文涛一句“没有大钱,手停口停”的坦诚,以及鲁豫对“中环社交之路”的审视,引起了广发关注。
人们会觉得,窦文涛之名如雷贯耳,他怎么还没有财富自由?
窦文涛说,别人都说他长盛不衰,但他自我审查之后,觉得其内在逻辑是“长衰不盛,反而长久”的自洽。他说,他要在俗世里有钱有势了,就从此隐世了。
哇,我懂!其实,这叫“李白情节”。
李白的精神偶像,是他师父赵蕤《长短经》里面提到的鲁仲连!为什么?李白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其实形容鲁仲连最恰当——他帮赵国逼退强秦,助齐国收复失地,立下不世奇功,却面对封赏再三推辞,逃往海上,留下一句:“与其富贵但要侍奉他人,倒不如贫贱一生,起码落得自由。”
这就是李白一生的精神图腾!必须做点事,然后消失,知止。可惜天不遂人愿。
窦文涛整天抱怨,说不要做了,不要做了,身心却很诚实,一直努力,作品迭出。所以,也许人生都是反着过的。
我对于写作也有这样的经历。27岁烦透了写长篇的报告,但即便是被最信任的人骗财,哭到崩溃,我还能熬夜写出一篇开题报告。很多人说,你为什么到现在心力还这么强,我想,我经历过特别惨的时刻,松弛写作这件事我已经修炼好了。好坏、喜欢讨厌,经历过一轮又一轮,才叫穿越周期。
秦朔朋友圈十年,3650天每天更新,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其实考验的就是心。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事总有起伏跌宕,心总有高低错落。但每天能“快乐出摊”,已是美好。
这给我了一种实践性的日用心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才知道要“鱼鱼雅雅”,内心和外在都要有自己的秩序感和节奏感,这其实是对平台和对自己最好的守护。以前两天才能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现在1至5个小时就可以,剩余的时间,就可以拓展其他潜能。
这十年,确保安全、确保滋养!其实我从2015年6月跟着秦老师创业,早就超过十年!
至于鲁豫谈到的“中环社交之路”,我们媒体人其实也懂。在名人圈、社交圈里呆着,身边看似全是“一朝遇见个谁,做个什么决定就能辉煌腾达”的幻觉。也许“邓文迪们”实现了。但我们不是,我们还是普通地做着自己作品的人,别人的财富和光环始终是别人的。
每个人的生活,只有自己切切实实地“创生”和“做活”,才是真实的、踏实的。
在广阔的可能性中,选择了深耕某一片领域,选择了以个人品味和节奏来定义一切,而非被外部的量化指标所裹挟。这就是鲁豫和窦文涛,以及我们老师秦朔,这样的老媒体人,所坚持的路径。他们的选择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承担。
这种选择,正是他们作为“手艺人”的根本。手艺人,首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坚信“天生德于予”,即自身所拥有的天赋与能力,在无需外部过多肯定下,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意义。
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鲁豫有约》中对个体生命故事的深挖、《锵锵三人行》/《圆桌派》中对世间万象的思辨对话,还有秦老师对于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的持续探求,都渗透着一种对“人”本身的终极关怀。
这种关怀,超越了新闻的即时性、娱乐的肤浅性,直抵人性的深层褶皱,这便是他们对精神劳作价值的坚定捍卫。
![]()
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出一种现象学的回归。现象学强调“回到事物本身”,抛开预设和偏见,直接去经验和描述现象的本质。
鲁豫的访谈,力求还原受访者最本真的生命状态,其提问方式看似平淡,实则追求一种“去蔽”的深度,试图让嘉宾在放松、安全的场域中,显现出真实的自我。
窦文涛的谈话节目,更是通过多方观点的交锋与碰撞,让听众在多元的现象中,洞察更深层的社会与人性肌理。
秦朔三十五年都在一线调研产业、行业、企业。亲笔留下的调研文字,来日总结起来,是一部真正的穿越各个时代的企业史书。
进入20年代,其实人世间的主题就是“祛魅”和“祛蔽”。对很多时代财富名声祛魅,各种各样的人都跌落神坛。也许是一代新人换旧人,总要一些激烈的方式,也许更多时候,是大部分人都被环境和自我遮蔽。
所以,祛魅可能不重要,祛蔽才重要。“对身边的一切好奇”与“沉入生活本身”是关键。你什么样的人事物,什么样的繁华的和落寞的都见过了,你才知道你的本心才是最珍贵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坛城沙画”,花费数日乃至数周,用彩色的细沙,一丝不苟地构建出精美绝伦的坛城,然而,在完成的那一刻,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扫掉,付诸流水,去体会“繁华不过就是细沙”,而创造过程中的那份专注、虔诚与投入,才是永恒。
人应该对生命本身充满好奇,用生命连接生命,不是浮光掠影的猎奇,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悬置”(epoché)——将既有的观念、判断暂时搁置,以一种“天真”的姿态去感知、去体悟。
正因如此,鲁豫和窦文涛的对谈能够从日常、从个案、从细枝末节中提炼出普遍的哲学命题:关于生死、父母、财富、野心、自我定义。
他们不仅记录了时代,更是在尝试与观众共同经验、共同反思,共同追问“我是谁”“我们如何存在”。
窦文涛说,我有别的办法赚到钱,我就不做这件事。有时候也是反着道之动。
鲁豫说,“我们依然在,他们会出事。”……赚大钱,有不可言说的复杂性。其实,笨和踏实是很可贵的。她说,“我们最珍贵的是一直在进步,并且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十年,秦朔朋友圈300个作者朋友们,大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形成自己的势能,观察产业的、行业的、企业的、城市的、乡村的、文化的等等,这几年都有了自己的作品沉淀。
我豪不夸张地说——秦朔朋友圈肯定是每年出书最多的自媒体,没有之一!
![]()
![]()
![]()
![]()
![]()
![]()
![]()
|秦圈作者们这十年来的部分作品集合
我前阵子还被邀请去中欧分享自己的编辑和写作心法。这在以前是想不到的,大家以前只会请我去讲苏东坡和王阳明。
“我祈愿在这个新平台上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力,……让知识流动,让信心流动,帮助沮丧的开朗,帮助封闭的开放,让美好的更美好,让坚强的更坚强。”秦老师说的这句话,我一直在践行,很早就提倡心力、疗愈、建构……写了好多人,也帮了一些人学会自救。
另外,鲁豫和窦文涛也聊到了“be water”李小龙的水哲学。他们提到香港市场相对狭窄,主持人往往身兼多职,更早地被市场磨砺出一种“多功能性”与“适应性”。即时应变能力和“接地气”的生存智慧,是一种在激烈竞争和有限资源下,被“逼”出来的“be water”精神——随方就圆,不拘泥于单一的身份或形式。这种职业韧性,反而成就了其在有限空间内的极致发挥。
其实,我们现在不也是吗?我们的老祖宗苏东坡就告诉我们随物赋形,他成为百科全书派的秘诀也是水哲学。要多元尝试,让生命开发得更加全面。
鲁豫和窦文涛的这场对谈,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共鸣,正因为它揭示了现代人在高速奔跑中,时常遗忘的那些生命真谛:关于韧性,关于好奇,关于接受,关于流动。他们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只是通过各自的人生体验,以一种“我知道你在说什么”的眼神和语调,邀请我们一同思考。
时代在变,你坚持的东西,其实也不会一直不变。内核必须是要迭代的。我为何是我?这是永不宕机的核心,即便外部应用全部崩溃,系统也能基于内在价值快速重启,并在更恶劣的环境中稳定运行。
也许生命是一个beta版本(公测),乐于接受新知识OTA推送(无线下载),勇于用新经历修复自身bug,迭代升级。一旦运行,便能超越所有外部限制,实现内核的至高境界。秦朔朋友圈在未来的十年,也会默默做迭代,大家一起相互守护吧!
注:自今日起秦朔朋友圈开始测试从凌晨0:00改到早上7点~8点左右发送!愿大家健康快乐纯粹!
No.6580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简介:秦朔朋友圈主编,上海作协会员,清华,交大,中欧等校友。公众号:水姐。视频号:
水姐SHUIJIE
。代表作:
《阳明心能源》。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如果群满了请联系微信duanyu_H或tougao9999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