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地处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麓,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4233 平方公里),总人口 53.9 万,下辖 10 镇 4 乡 4 街道
。这座千年古城以 “千年建州・理学名城” 为发展定位,集历史底蕴、生态资源与现代产业于一体,是闽北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
![]()
一、历史沿革:八闽首府的文明脉络
建瓯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初年(公元 196 年)设建安县,为福建最早四县之一。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建安郡,辖全闽十县,成为闽疆首个郡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 618 年)改称建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 733 年),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设 “福建经略使”,“福建” 之名由此诞生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升建州为建宁府,形成 “八闽” 格局,建瓯作为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延续近千年
。1992 年撤县设市,至今仍保留着五凤楼(鼓楼)、建宁府孔庙等标志性古建筑,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4 处、省级 4 处
。
二、经济发展:一根竹撬动百亿产业
建瓯以 “做靓一座城、做强一根竹、做大一瓶酒、做优一片叶、做好物流一张网” 为发展主线,202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82.17 亿元,增长 5.3%
。
- 竹产业
作为 “中国竹子之乡”,全市毛竹面积 147 万亩,立竹量 2.2 亿株,竹材和鲜笋产量全国第一。2024 年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 185 亿元,目标 2025 年突破 200 亿元,形成从竹材加工、竹纤维新材料到竹文旅的完整链条
。圣象华宇、大庄竹业等龙头企业带动 “以竹代塑” 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竹地板、竹炭产量居全国前列
。 - 特色农业
“中国锥栗之乡” 年产量超 3.6 万吨,占全国五分之一;北苑贡茶从五代延续至明代,北苑御焙遗址列为省级考古公园;板鸭、光饼等 “建州味道” 美食入选全国 “特色小吃美食地标城市”
。 - 食品加工
全市年均产销水煮笋近 6 万吨,占全国 19%;黄华山酿酒有限公司为福建最大白酒企业,福矛窖酒、双龙戏珠等品牌享誉东南
。
建瓯是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朱熹少年苦读、青年举贡、中年讲学均在此,留下画卦洲、艮泉井等遗迹。“三朱” 建筑群(朱文公祠、建安书院、五经博士府)于 2025 年修缮落成,成为朱子文化朝圣地
。建本雕版印刷与建安文学并称 “双璧”,宋代建本占全国三分之一,现存《四部丛刊》等古籍善本多出自建瓯。此外,建瓯还是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中共闽北临委旧址、长江支队 “建瓯会师” 纪念馆等红色地标见证了革命历史。
四、生态与旅游:山水人文的诗意栖居
- 自然景观
归宗岩有 “小武夷” 之称,以 “十景三洞” 闻名,北宋游酢赞其 “奇冠南闽”;万木林是全球唯一人工起源的自然保护区,670 年历史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誉为 “森林博物馆”
。 - 古城新韵
铁井栏 - 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留明清风貌,建州古城推出《建州胜筵》沉浸式主题餐秀,成为文旅新名片
。 - 红色旅游
中共闽北临委旧址、东岳庙(《福建日报》创刊地)、杨峻德烈士纪念馆等串联起 “红色热土” 主题线路,2025 年吸引游客超 20 万人次。
建瓯是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京台、长深高速,合福高铁、衢宁铁路穿境而过,建瓯西站、建瓯东站双高铁站实现 “半小时到南平、1 小时达福州”。国道 205 线、237 线等构成 “四纵五横” 交通网,7 个乡镇设高速互通口,物流网络覆盖全国 。
六、社会民生:城乡融合的幸福图景
近年来,建瓯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新建改建城乡道路 120 公里,实现 “四好农村路” 全覆盖;完成 35 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 5 个口袋公园;新建公办幼儿园 3 所,新增学位 1200 个;基层医改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县域就诊率达 90% 以上 。芝山街道打造 “茄王辣妹” 农文旅综合体,带动村集体年增收 28 万元,村民人均增收 1.2 万元,成为乡村振兴典范 。
这座千年古城正以 “理学名城” 为魂,“一根竹” 为翼,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时代的建州华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