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笔墨绽霞光
——读王向东先生《金秋抒怀》有感
吴全云/文
![]()
我怀着深切崇敬的心情悉读了王向东先生给的赠书,颇受教益而感慨。
当夕阳的余晖染红天际,有人看见的是时光的流逝,有人却在霞光中寻得了另一片耕耘天地。王向东先生的《金秋抒怀》,便是在人生秋季里绽放的绚烂霞光,他以文字为犁,以乡情为种,在记忆的田野上深耕出一片令人动容的精神家园。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力量,源于一种深情的回望,并非退休生活的简单填充,而是一位游子对故乡土地的郑重还礼。从县级领导岗位上退下,身份转换间,他卸下了行政职务,却拾起了更为深沉的文化担当。全书通过“流金岁月”“家山回眸”“随行走笔”等栏目,构筑了一条通往故乡心灵地图的路径。尤为震撼的是他对乡村交通变迁的记述——那“肩挑背驮的艰辛”,“盐马古道”上祖辈负重前行的身影,与今日“天堑变通途”的壮丽图景相交织。这不仅是路的变迁史,更是一部乡土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微型史诗。作者将个人的“小乡愁”升华为时代的“大记忆”,让一段亲历的往事,具备了沉甸甸的史学与人文价值。
在《家山回眸》中,王向东先生对“八仙文化”的挖掘,已超越了单纯的地方风物志。他探寻的是一种文化血脉,一种精神传承。那“龙在八仙的故事”,以及父老乡亲“耕读传家”的朴素信仰,共同勾勒出一方水土的精神肖像。他将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珍珠细心拾起,串联起来,使其重新闪耀于当代人的视野。而在风物篇里,无论是“女娲绿茶”的清香,还是“八仙饮食”的滋味,他都以学者的严谨与文人的温情,深究其文化肌理。他将地方特产与饮食文化,视为解读“生物基因库奥秘”的密码,这样的书写,是对浮躁时代里地域文化认同感流失的一种温柔抵抗与重建。
《金秋抒怀》的珍贵,还在于它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桑榆非晚”的生命范本。古稀之年,笔耕不辍,这本身就是对“老有所为”最生动的诠释。他的文字,洗尽铅华,朴实真切,如同秋日沉甸甸的稻穗,谦逊的低垂,却内蕴丰饶。他没有沉湎于个人得失的慨叹,而是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社会景象与人生思考,这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与从容。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精神——无论身处庙堂还是江湖,那种心系乡土,文以载道的初心始终未改。
展卷细读,仿佛能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在故乡的山水间徐徐行走,时而俯身触摸一砖一瓦,时而凝神追忆似水年华。他将对国家的赤诚、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坚守,悉数化入笔墨之中。这桑榆时分的霞光,因其即将沉入地平线的宿命,反而有了白昼阳光所不及的瑰丽与深沉。王向东先生的《金秋抒怀》,正是一道璀璨的霞光,它温暖地照映在故乡的土地上,也照亮了读者心中那条回归原乡的路。我亦追随那里束枫般的霞光相勉而行,眺望于无涯边际的诗意远方。
【作者简介】
![]()
吴全云,陕西平利人,退休干部。系陕西省诗词学会、安康市作协、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平利县作协顾问。
▶吴全云的作品集
==入驻作者==
持续更新...... (排名不分先后)
主办|遥望五峰文化传媒工作室
邮箱|akwt@qq.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