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
作者 | 雨山
今日(7月31日),童颜针企业普丽妍宣布完成近5000万美元(近3.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引起行业广泛关注。
这不仅是在当前投融资“寒潮”中诞生的2025年国内医美上游最大单笔融资,更是今年整个国内医美行业唯二跻身“亿元俱乐部”的案例——另一例是领健于1月完成的数亿元E轮融资。
寒冬之下,资本的选择往往更具风向标意义。
1
更多实力玩家拿下入场券
童颜针市场争夺战正在厮杀
官方信息显示,普丽妍此轮融资由未来资产资本(中国)领投,雅惠投资、华泰紫金持续加码。资本的押注,无疑是对普丽妍自身实力及整个童颜针市场前景的看好。
作为一家聚焦医用高分子材料和生物组织工程领域的企业,普丽妍已经建立起高分子聚左旋乳酸微球工程化制备、动物源性脱细胞基质微粒化等关键的技术平台,旗下核心产品为童颜针(聚左旋乳酸填充剂),该产品于2024年11月21日获批医疗器械三类证。
![]()
▲《大美界》制图
然而,童颜针市场硝烟已然弥漫:今年已有四款童颜针新获批准入市,国内持证童颜针产品激增至九款。
![]()
▲《大美界》制图
随着更多实力玩家涌入,一场围绕“童颜”的残酷市场争夺战,正蓄势待发。
2
从手术缝合到天后同款
童颜针的吸金神话
童颜针的核心成分聚左旋乳酸(PLLA),其诞生之初其实与“美丽”毫不相关。
作为聚乳酸(PLA)家族一员,这类材料早在1995年便首获美国FDA批准,长期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可吸收手术缝合线——凭借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性(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它曾是医生的得力助手。
但人类对青春不老的渴望,总能催生技术的跨界应用。2004年,Sculptra(后称塑妍萃)首获FDA批准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面部脂肪萎缩;2009年,其适应症进一步扩展至健康人群的美容塑形。
至此,现代意义上的“童颜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刚开始,童颜针主要在国外卖得火爆,而闯入国内大众视野,天后王菲“功不可没”。2013年,媒体曝出王菲豪掷500万台币(约百万人民币)注射童颜针,“天后天价换童颜”的消息不胫而走,瞬间引爆话题。
“医用好材料+天后同款”的双重光环,精准狙击了爱美人士的神经,越来越多的求美者注射童颜针。
值得一提的是,童颜针最初在海外市场用于脸部医美时,由于复配浓度过浓常会产生结节,曾退出过市场一段时间。
后来通过临床观察,逐步将童颜针的复配浓度进行规范,硬结并发症不断减少,才重新开始流行。
所以在进行注射医美针剂时,一定要找到靠谱医疗机构和医生。
目前,国内主流童颜针品牌包括艾维岚、濡白天使、艾塑菲、塑妍萃等(后两者为进口)。不同品牌在成分与定价上差异显著:如濡白天使以玻尿酸为基础加入PLLA,定价相对亲民,每支万元出头;而艾塑菲、塑妍萃等纯PLLA产品则定位高端,多在2万元以上。
童颜针的“吸金”能力堪称点石成金。
长春圣博玛2024年4月透露,其童颜针“艾维岚”累计销量突破21.33万支,预计创收超40亿元;爱美客2024年报显示,以童颜针“濡白天使”为代表的凝胶类注射产品营收高达12亿元。
更戏剧性的是,连年亏损的江苏吴中,仅因代理韩国童颜针“艾塑菲”,便在去年一举扭亏为盈。
公开数据揭示了这个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中国童颜针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约1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超30亿元,三年狂飙30倍。
全球市场同样可观。Global Growth Insights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童颜针市场规模将达15.45亿美元,2033年有望增至20.82亿美元,2025至2033年复合年增长率约3.8%。
正如童颜针的名字一样,其效果被描绘得如同“青春配方”:抗衰收紧+水润细腻+亮白光彩——这几乎囊括了人们对“童颜”的所有幻想。
如同钢之炼金术,美之吸金术,可见一斑。
3
市场竞争加剧
医美上游混战正式打响
战鼓已擂响,更多生力军正涌入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尚礼生物、华东医药、杭盖生物瑞博、康哲药业等企业的“童颜针”正在路上。而此次资本押注普丽妍,也势必推动行业产品放量竞速。
一旦各家企业旗下的童颜针产品获得批准和已经拿证企业的放量,激烈的市场价格战将一触即发。
据了解,童颜针毛利率普遍高企于90%以上。业内人士普遍预期,伴随竞争加剧,毛利回落至80%以下几成定局。
与此同时,厂商必将加码产品力升级:改造微球粒子、研发新型材料、优化载体成分、探索联合疗法……这些努力将共同推动童颜针的普及。
童颜针作为再生材料,其市场定位清晰,但价格体系必将随格局演变重塑。突破现有适应症和注射剂量限制,将是未来拓展市场想象空间的关键。
可以预见,在内部竞逐中,童颜针的性价比将持续提升,功效边界也将不断拓展。
竞争不止于“童颜”内战,更在于整个医美上游版图的争夺。
在填充型注射市场,除童颜针外,水光针、少女针等亦是重要角色。
水光针(以补水为主)与童颜针(再生刺激)原理迥异,并非直接对手。但少女针则与童颜针构成“贴身肉搏”——两者同属再生医美注射剂,均通过惰性材料刺激自体胶原再生,作用深度、时效与效果高度趋同。
按核心成分划分,全球主流再生医美注射剂可分为三类:聚乳酸(PLA,即“童颜针”)、聚己内酯(PCL,即“少女针”)及羟基磷灰石类。国内首款少女针为2021年获批的进口产品伊妍仕(华东医药旗下欣可丽美学代理);2024年8月,山东谷雨春国产少女针获批,成为该领域国产破局者。
当前,再生医美注射剂仍属增量蓝海。
童颜针与少女针在治疗细节上各有侧重,只要价格体系未出现悬殊差距,直接冲突尚不激烈。以华东医药代理的伊妍仕为例,其中国大陆上市一年内销售额即破4.5亿,2023年更超10亿,中国已成为其全球最大市场。中短期内,二者更可能共享市场扩容红利。
有趣的是,童颜针与少女针的崛起,正合力“围猎”高端玻尿酸市场。
据《科创板日报》,乔雅登丰颜、质颜等高端线已感受到再生针剂的冲击。近两年上市的国产高端玻尿酸(定价7000元以上),几乎均反响平平。
然而,再生针剂(童颜针/少女针)的最大掣肘在于高昂价格。
随着技术迭代,其功效若实现对玻尿酸核心优势(如即时填充、塑形)的全面覆盖,则有望取代后者成为注射抗衰的主流。但现实是,据《新氧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2020年童颜针全球占比仅1.14%,中短期内仍难撼动玻尿酸的霸主地位——后者价格更亲民、用户教育更成熟、渠道根基更深。
资本的嗅觉永不失灵。可观增长预期下,入局者蜂拥而至:四环医药、益诚生物等已布局少女针(分别处于注册申报及注册临床阶段)。叠加前文提及的童颜针布局者,国内再生医美注射剂赛道已挤入不下20家企业。
隐忧随之浮现:现有再生针剂功效高度同质化——几乎均围绕“紧致抗衰”打转,且普遍存在胶原刺激效率偏低、塑形效果维持期较短等痛点。
也就是说,若后续厂商无法在疗效、功能上实现显著突破,形成差异化壁垒,惨烈的“红海”厮杀将不可避免。
面对下一阶段的淘汰赛,唯有将产品做到极致者,方能在乱局中分得一杯羹,甚至成为下一个“点金神话”的主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